【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中国城市 >> 甘肃省 >> 文章内容

甘肃省


[日期:2014-02-2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582次

【由来】
       汉初为匈奴地,武帝置张掖郡,晋时北凉沮渠蒙逊建都于此,后魏置张掖军,又改军为郡,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为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因甘泉清洌而名。隋代仁寿二年(602年)设肃州(今酒泉)。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辖甘州、肃州,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

【沿革】
       商代,居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胜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 在秦亭(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箐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春秋时期省境属秦国和西戎。西戎中较大的几个是: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貘。秦武公十年(前688 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邶戎、冀戎地区,设邶县(今天水北道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当时,省境行政区划有陇西、北地2郡。陇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临洮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南部之地;北地郡治义渠(故治在今宁县西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之地。今甘南东南隅之一部属于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始占有陇西、北地两郡。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元鼎六年(前111 年)设武都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 郡各分出两个县建立金城郡。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 年),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扩大刺史权力,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当时甘肃属凉州,辖区约当今甘肃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凉州共辖10个郡、2个属国、99县。10个郡与西汉时的建置相同,即:武都、陇西,金城,汉阳(原为天水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更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增设加了两个属国,即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属国在政区上相当于郡,为少数民族管理区。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三国时期,省境共置凉州一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国。西晋,省境设凉州、玖州,兼属雍州,统12个郡、72个县。进入东晋,社会动乱,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百户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情况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乱。

       隋开皇三年(583 年)裁并州郡,重新恢复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分郡为上、中、下三等。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经裁并,省境共设16郡、76县。

       唐朝,初改郡为州,唐玄宗时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再改郡为州,终唐之世,仍为州、县两级制,郡只是地理区域的名称。按照唐的定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上、中、下三等。类似这样的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五代时期,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后唐据有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后周有秦、阶、成州,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鹿延4路(前3 路在甘肃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增置熙河路。后几经变化,省境共置永兴军路、秦凤路2路,辖21州(府、军)、51县(监、尉司)。11世纪初叶,党项族西夏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国,都兴庆府(银川市),辖区有22州,其中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州。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金朝。属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时称秦凤路)的有文州、阶州、西和州(今西和、礼县)、凤州、同庆府(今成县)、天水军(绍兴初年因秦州为金占领,遂置南天水县、北天水县,嘉定元年(1208年)改县为军,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肃境置4路、16州(府)、50个县。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市)。省辖7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另外还置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主掌监察,隶属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甘肃)。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司法、行政、军事分立,各不统属,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原甘肃境内共设置5府、9州、50县。5府是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灵州(直隶州)。另外,属于明朝九个重镇的有: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甘肃(今张掖市)。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清圣祖康熙六年(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康熙六年(164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将治所从巩昌移至兰州。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裁甘肃巡抚,以陕北总督行巡抚事,并迁陕甘肃督置至兰州。当时甘肃辖区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宁夏一部分外,大体上和今甘肃的境域相同。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从甘肃分出新疆单独建省。另外,青海北部的额鲁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个土司,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西宁办事大臣受甘肃省节制。清朝在地方也设有监察区。甘肃省的监察区是6道:平庆泾固化道(治所平凉府)、甘凉道(治所甘州)、安肃首(治所安西州)、巩秦阶道(治所秦州)、宁夏道(治所宁夏府)、宁道(治所西宁府)。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共设7道,下辖77县,即兰山道(治皋兰县,清兰州府地)、宁夏道(治宁夏县,清宁夏府地)、西宁道(治西宁目,清西宁府地)、泾原道(治平凉县,清平凉、秋阳府、泾州、固州、化平川厅地)、渭川道(治天水县,清秦、阶二州地)、安肃道(治酒泉县,清肃州、安西二州地)、甘凉道(治武威县,清甘、凉二州地)。民国三年(1914年),改省的长官民政长(民国初期称都督)为巡按使,道的长官道尹为观察使(后改称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为省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的建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划甘肃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贵德、巴燕、湟源等7县,另建青海省;同时划甘肃宁夏道属之定夏、宁朔、灵武、盐池、平罗、中卫、金积、豫旺(原镇戎县,今固原县)等8 县和宁夏护军使所辖的阿拉善额鲁特、额济纳土尔扈特2 部地,成立宁夏省。区划调整分置以后,甘肃省辖64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增置到68县,增设了永靖(1929年析临夏县地设置)、和政(1929年析临夏、临洮县地置)、康县(1928年析武都县地置永县,后改康县)等县。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原设拉卜楞设治局(1926年析循化县地设置,1928年改为夏河县)、康乐设治局的基础上,又陆续增置洮西设置局(1932年置)、卓尼设治局(1937年置)、肃北设治局(1938年置)。

       1949年8 月甘肃省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州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1950年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部分区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先后成立了天祝、东乡、肃北、泾源、肃南、广通、卓尼、张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1950年撤销张掖、岷县专区。县的建制比较大的变动是:撤销洮沙、曲子县,成立天水、平凉、临夏3 市(县级)和东乡、天祝自治区(县级)。夏河县和卓尼自治区(原卓尼设治局)改为省辖。1953年,增设甘南、西海固两个专区级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1954年,因宁夏省合并于甘肃省,增加了银川专区、河东回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蒙古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3个专区、 16县,又新成立了南裕固族自治区、阿克塞哈族自治区、碌曲行政委员会、玛曲行政委员会、舟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庆阳、平凉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张掖、酒泉专区合并为酒泉专区;撤销临夏专署,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增设玉门市(县级);改蒙古自治区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东回族自治区为吴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时,改额济纳旗、泾源、东乡、肃南、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北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改卓尼自治区为卓尼县,舟曲、碌曲、玛曲3 个行政委员会也分别改为县。1956年,划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属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张掖专区代管的额济纳旗自治旗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撤销鼎新县,以其原行政区划归金塔县。

       1958年,全面调整区划,银川专区的银川市、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中卫、中宁、陶乐县,吴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吴忠 市、金积、灵武、同心、盐池县,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西吉、海原、固定原县,平凉专区的泾源回族自治县和隆德县,共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自治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撤销武都专署,以其原辖的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划归天水专署;设立白银市(划皋兰、靖远部分区域归其所辖,定西专署代管);撤销临泽(并入张掖、高台县)、崇信(并入华亭县)、两当(并入徽县)、华池(并入庆阳县)、漳县(并入武山县)、景泰(并入皋兰县)、会川(并入渭源县)、玉门(并入玉门市)、庄浪(并入静宁县)、灵台(并入泾川县)、华亭(并入平凉市、泾川县)、平凉(并入平凉市)、正宁(并入宁县)、合水(并入庆阳、宁县)、渭源(并入陇西、临洮县)、永登(划归兰州市)、皋兰(划归兰州、白银市)、天水(并入天水市)、康县(并入武都、徽成县)、甘谷(并入武山县)、宕昌(并入武都、岷县)、古浪(并入天祝县)、民乐(划归山丹)、张掖(划归张掖市)、卓尼(并入龙迭县、临潭县),撤销西和、礼县,合并设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设立徽成县,撤销酒泉、金塔县,设立酒泉市,撤销永靖、临夏县,以两县划划归临夏市,撤销广河、康乐县,以县区划归和政县,撤销碌曲、玛曲县,设立洮江县,撤销清水、张家川同族自治县,设立清水回族自治县,撤销临夏市,设德乌鲁市。

       1961年恢复了1958年撤并的专、县,恢复酒泉、武威、庆阳、武都4 个专区,增设临洮专区(辖临洮、渭源、岷县、漳县4 县)。1963年,又撤销临洮专区和白银市。1964年,撤销了平凉、酒泉、临夏(暂缓执行)3 市,恢复平凉、酒泉、临夏3县,缩小了兰州、天水市的效区。1965年,增设嘉峪关市(省辖市)。从1968年1 月开始,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改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同年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1年,设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设立金昌市。1983年,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恢复临夏市。1985年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成立白银市(地级);撤销张掖县,设立张掖市(县级);撤销酒泉县,设立酒泉市(县级);撤销庆阳县的西峰镇,设立西峰市(县级)。2002年3月1日,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