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卓尼之称,始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元节祖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进京,途经卓尼,建议在此建造寺院弘扬佛法,并以寺址内两棵高大的马尾松(藏语译间“焦乃”)命名“称“焦乃寺”,“卓尼”为藏语“焦乃”之转音,于是逐渐被称为卓尼古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设卓尼土司千户所,就是因卓尼古寺而命名的。1950年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为卓尼县。
【沿革】
夏、商、周时期,卓尼属雍州之域,实为羌戎游牧地。春秋战国时期,卓尼为秦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县境归陇西郡所辖,属临洮县地。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部、103郡、1314县,县境归凉州刺史部属下陇西郡所辖,仍属临洮县地。东汉时仍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所辖。章帝建初二年(77年),居于松茂诸地的烧当羌包围南部都尉于临洮,南部都尉及临洮县迁居于此。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当煎、勒姐羌攻破羌县(今青海省碾伯县),钟羌复出望曲谷,沿洮水长驱直入,攻没临洮县。顺帝永建元年(126年),马贤(马防之子)与钟羌战于临洮,钟羌降,洮西尽复。阳嘉二年(133年)仍于秦临洮故县址置临洮郡临洮县及陇西南部都尉。
三国分鼎,县境初属魏雍州之地,仍设陇西郡及洮阳县,旋改为秦州陇右郡临洮县。晋一统三国,分全国为19州、173郡、1190县,县境大部分为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晋惠帝时,改易郡县,县境大部属狄道郡洮阳县辖。东晋时,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原晋置临洮郡县相继沦陷,县境大部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时期,地方军阀割据纷争,县境朝秦暮楚,置废无常。县境东北部归前赵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北部仍由吐谷浑占据。前秦时,县境属河州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南大部仍属吐谷浑政权领地。后秦未收复洮西诸地,仍于原秦故城设临洮县,收洮阳、洪和诸地。前凉时,县境属秦州陇西郡统属。后凉时,县境部分地域属陇西郡临洮县辖。
南凉时,县境仍归陇西郡临洮县属。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时期,县境归河州辖领,于原临洮县治设临洮郡,领县汎潭,郡县同治,统领县境洮水流域。太和中(477年—499年),吐谷浑于境内又重修洮阳、泥和诸城戍守,于原临洮郡城设洮州。北周改西魏汎潭县为临潭县,并于县治置洮阳郡,兼置洮州,并在吐谷浑迷和城附近设旭州。
隋代,域内一统,州、县废置频繁。初废洮、旭二州,改洮阳郡为临洮郡,郡治美相县,领11县,在今县境周围就有美相、临潭(本名汎潭,废址在今卓尼县喀尔钦乡羊巴村)、博陵(今羊永)、宁人(今卓尼县城附近)等县。后又将博陵、宁人二县合并为当夷县(今临潭新城)。
唐代,分天下为十道,以道统州,以州辖县。卓尼县境属陇右道所辖。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临潭故县,复置博陵郡。二年于美相置洮州。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徙洮州及美相治于洪和城;贞观五年仍改原美相县为临潭,洮州仍治于洪和城;八年徙洮州治于洮阳川(疑今牛头城),置洮阳城。仍于旧洪和城置美相县,隶洮州。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洮州并入岷州,于原州西磨禅川置神策军镇守(今迭当什村有遗址)。玄宗开元二十年以临潭置临州,二十七年复改为洮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临洮郡,领临潭(郡县同治)、密恭、美相诸县及安西府。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临洮郡为洮州,仍治临潭。这一年整个洮西地域均陷于吐蕃。州县俱废,县境均属吐蕃统领。
五代时期共历53年,县境仍属吐蕃。后来吐蕃因内乱而分裂,大小部落互不统属,形成割据局面。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朝廷利用洮州地区蕃汉民众思慕华夏统一的有利时机,派重兵收复洮西,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旋即又失。
宋代初期仍袭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国为15路,分领府、州、军、监。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于今临潭县治旧城设洮州,县境属之,隶熙河路。旋即弃之不守。熙宁九年,又于今县境东部设滔山监,辖今岷县以西及县境东部地区。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收复洮西,仍设洮州。三年升洮州为团练州,县境属之。北宋时县境除数年归宋辖领外,均属吐蕃角厮啰政权统治。
金代,分天下置19路,县境属其临洮路洮州所辖。
元代在全国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初县境为总制院辖地,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县境大部改属河州路洮州可当县辖地。县境东南边缘的西尼沟等处属岷州;东部的洮砚等处归铁州;藏巴哇一沟则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狄道县赵土司所辖,赵曾于此设上、中、下三砦分土兵。
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县境地域均属之,后于洪武十二年升所建卫,隶陕西都司。又于岷州设洮岷兵备道,兼分巡道,统洮、岷二卫及西固、阶、文三千户所,漳、成二县军务。时县境分属卓尼、旧洮堡二寨。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部落首领些儿地内附,设卓尼土司千户所,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领,朝廷授卓尼吐蕃后裔头人些地为土官指挥佥事,管理部分番族部落,实行土司制。正德四年(1509年)些儿地玄孙旺秀入朝,皇帝赐姓名为杨洪,仍袭职土官指挥佥事,准卓尼建置军民千户所,实授土千户,准其世袭,隶属洮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始修卓尼城池。
清代,乾隆时改卫为厅,卓尼隶属甘肃省巩昌府洮州厅,土司仍沿明制。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岷县部分辖地。东至岷州归安里,南至阶、文、西固及四川松潘,西至洮州作盖,北至河州边墙关隘。有16掌尕,48旗,520族,15000户,近10万人。
民国二年(1913年),甘肃省政府作出了取缔土司制度的决定,卓尼辖地归临潭县统领,但民国政府改土归流的政策未动摇土司的统治地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博峪事件"爆发,卓尼设治局成立,隶属岷县第一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接受整编,卓尼设治局力量得以加强,卓尼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岷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1日,国民党洮岷保安司令杨复兴(藏名班麻旺秀,末代卓尼土司)率卓尼党政军警起义,实现了和平解放,于9月14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卓尼设治局、国民党卓尼党部、三青团区队部和参议会等机构。同时,杨复兴宣布在卓尼废除土司制度。土司杨氏世袭二十代,历经500余年,至此结束。
1950年卓尼藏族自治区成立,直属甘肃省。同年10月1日中共卓尼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和卓尼自治局行政委员会成立,隶属于甘肃省岷县专区。1953年10月,改为卓尼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区,1954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1958年12月,卓尼县与临潭县合并,称临潭县。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