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中国城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文章内容

平凉市


[日期:2014-02-2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4219次

【由来】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苻坚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以示纪念,始有平凉之名。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新置平凉县。

【沿革】
       夏代,辖境为獯鬻戎狄居地。商代,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

       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春秋,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伐戎,境内属秦。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3县。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县属陇西郡。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其后境内分属乌氏、阴密(今灵台县境,原密国改之)、朝那、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建鹑觚县(治今灵台县邵寨原)。另置成纪县(治今静宁县南)、卤县(治今崇信)。

       西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年)十一月,置阿阳县(治今静宁城南)。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于今华亭境内置安民县,废于东汉3郡内迁时。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天水郡为填(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另将乌氏县改名乌亭、月氏道改名月顺,东汉即复原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名汉阳郡,辖境内陇山西部成纪、阿阳2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安定郡迁寄于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治于临泾(今泾川县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县也迁至今泾川县境内。是年,废泾阳入朝那。乌支侨置于今泾川县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阴槃县移至京兆的新丰(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其地并入鹑觚县。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于鹑觚县置新平郡(支郡)。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

       三国时,今辖区属魏国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西晋初,今辖区仍属雍州。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析雍、凉、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年,罢秦州并入雍州,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县境及今庄浪境属略阳郡。

       十六国时,今地区辖境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统辖。今静宁曾一度受西秦、前凉所辖。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分安定与扶风郡之汧置陇东郡(治今陕西省陇县与今华亭县区域),今华亭县和崇信县南境属陇东郡。成纪仍属天水郡。前凉张茂在位时,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复置秦州,统天水郡成纪县。前赵光初十年(327年),今全境分属天水郡、陇东郡、安定郡及略阳郡所辖。前秦甘露二年(360年),分司隶置雍州,复爰得县;阴密县属雍州,鹑觚属赵平郡。又于建元十二年(376年)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治今宁夏彭阳县境。

       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神麂三年(430年),置泾州(治临泾)辖6郡。北魏初,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置石塘郡,无属县,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废郡为县,属安定郡。同时复置阿阳县,属秦州略阳郡。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属平凉郡。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于今华亭县境置华亭镇。今庄浪县境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省临泾县,并新置安武县(在泾川北,原临泾县境)与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废帝元年(552年),东阴槃县改为宜禄县,今灵台县东南部属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废赵平郡,以鹑觚县属安定郡。

       隋大业元年(605年)曾析鹑觚置灵台县,旋即又省灵台并入鹑觚;又析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同时置华亭县于今华亭县境。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槃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开皇初省阿阳入成纪,至大业三年仍属秦州,废秦州后复隶属于天水郡。

       唐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槃、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槃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贞观元年(627年),灵台省入麟游,属岐州,麟州废;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省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析新平(今陕西彬县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以华亭改属陇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改华亭为亭川县,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改为华亭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今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其境并入灵台县。改阴槃县为潘原县,皆隶属于安定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仍属安定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六月,泾州属彬宁节度使。此后取消郡建制。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陇山东、西两侧皆没入吐蕃,但今灵台县境仍属唐管辖,省潘原县并入良原县。大历三年(768年),唐收复泾州城。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恢复平凉县建制,筑崇信城,置崇信军,十一年(795)又复置潘原县于原治。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将行原州移至临泾(今镇原县),华亭并入汧源县。元和四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年),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五代时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置义州于华亭,末帝清泰元年(934年),今境多属后唐,今静宁、庄浪境仍为吐蕃所据。清泰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初属泾州,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改属渭州。后周时,太祖显德二年(955年)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治一地。显德五年废武州,复置潘原县,改属渭州。渭州领平凉、潘原2县。

       宋初,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改属泾原路。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置崇信县,初属秦凤路凤翔府;乾德二年,割陇山三镇置安化县。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义州为仪州,至淳化年间(990年—994年),崇信改属仪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废仪州,其属县归渭州统辖。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设长武县,翌年降县为砦,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复升为长武县,属泾州。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于陇干城(治今宁夏隆德县西境)。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德顺军移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改渭州为平凉府。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复改称渭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渭州为平凉府,治平凉,属凤翔路,辖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由安化改)5县。泾州,初治保定,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保定为泾川。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泾州徙治长武(今泾川县泾明乡),属庆原路,辖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皇统二年(1142年),升德顺军为州,同年升水洛(今庄浪县境)、治平、威戎、通边4寨为县。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置陕西西路行省于平凉,此乃历史上在平凉设置的最高行政军事领导机构。

       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世祖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在今庄浪县境设庄浪路,其辖境位于巩昌府辖区原通边、威戎属地,不领州县,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属陕西省。翌年,泾州为直隶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庄浪路降为庄浪州。原水洛、治平县于元初复并入陇干县。同年后期又并陇干于德顺州,不久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静边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县,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洪武三年省泾川县入泾州。洪武八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成县为固原州。

       清顺治三年(1646年),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康熙二年(1663年)易名为平庆道;清康熙三年(1664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名为巩昌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康熙七年(1668)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康熙八年(1669年),平凉改属甘肃。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泾州为直隶州。次年,将庄浪县省入隆德县。咸丰九年(1859),平庆道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2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6县。同治八年(1869),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

       民国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平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西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26日,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8月3日徙治平凉县。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1955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1956年1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1958年3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12月15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县级平凉市改为崆峒区。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