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北魏普泰二年(532年)置华亭镇,因皇甫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元年(605年)置华亭县。据《太平寰宇记》,华亭因地处白马川、华川、亭川三川口而得名。1958年12月撤县并入平凉市。1962年恢复华亭县。
【沿革】
商末周初曾属芮国、卢国。周孝王时,命秦非子牧马汧、渨间,秦文公邑于汧,今华亭南部属于之。秦昭王灭义渠戎那,置朝那县,今华亭北属于之。
西汉时在华亭设呼池苑,为皇家牧马。汉平帝罢呼池苑,设安民县。北魏普泰二年(532年)为了防御蕃戎,筑城置华亭镇。
隋大业元年(605年)改置华亭县,属安定郡。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分置陇州于此。唐代华亭县改属陇州。唐垂拱二年(685年),更名为亭川县,神龙初年(705年),复名华亭县。大历八年(773年),置义宁军于此。大历九年(774年),吐蕃入寇,凤翔节度李抱玉破吐蕃于义宁。元和三年(808年),省入汧源县。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即故城也。
五代时期,后唐又置义州。后周显德中,复置华亭县。宋改为仪州。熙宁五年(1072年),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清属甘肃平凉府,民国置甘肃泾原道,华亭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隶于甘肃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于平凉设甘肃省第二督察专员公署,华亭县为其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置华亭县。1958年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1961年12月15日,恢复华亭、崇信县建制。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设正地级平凉市,华亭县今属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