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置故道县于今杨家店,属陇西郡。故道以战国时宝鸡经嘉陵江、两当、汉中入蜀的古道而得名;又以源出宝鸡,西南经凤县、两当、徽县入西汉水的故道水而名。西晋永嘉后县废。北魏在今县境置两当县与广乡县(以广乡川,即今两当河得名,隋废)。两当古城在今县东35里的故道县址。
据《元和郡县志》载:“因县界两当水为名,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似“两当衫”,因取为名”。宋至道元年(995年)县治移广香镇(今县址),旧县废。两当县名自宋以后,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沿革】
春秋时期就有故道之名。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9年)即在故道建怒特祠,以祀南山之大梓。战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以其地置故道县,属汉中郡,县治在今两当县地。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后故道县改属陇西郡。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广汉西白马置武都郡,故道县改属武都郡。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汉,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故道县为善治县,属乐平郡。东汉复武都郡故道县。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略阳清水氏杨茂搜据仇池(今西和境),建仇池国(296年—371年),故道县为其所辖。
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皮豹子之子皮熹镇仇池,改“故”为“固”,设固道郡,领两当、广化二县。(据《南史·柳元景传》曰:两当“唯着绛纳两当衫,故得水名”;郦道元《水经注疏》卷十九漾水曰:“蜀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水由陈仓县之大散岭,向西南流人故道川,谓之故道水。”)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设两当郡,领两当、梁泉二县,先后属南歧州、凤州。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废两当郡,两当县属凤州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凤州郡,置河池郡(治所在今徽县银杏乡),领两当、同谷、河池三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池郡为凤州,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于县境置银冶,开宝五年(972年)升为监。太宗至道元年(995年 ),两当县移治广乡镇(今城关镇)。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银冶监隶属两当县。
元初,两当县属南凤州。至元六年(1340年)改南凤州为徽州,属巩昌总元帅府。明初降徽州为县,与两当县并属巩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两当县改属秦州直隶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两当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道,两当县属甘肃省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两当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改渭川行政区为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天水),两当县为其所属。
1949年12月14日两当县人民政府成立,为甘肃省天水行政分区公署辖县。1951年改属天水专区专员公署。1958年8月撤销两当县,并人徽成县,设两当区。1961年底撤销徽成县,恢复两当县。1985年6月两当县由天水地区划归陇南地区。2004年6月陇南地区改设陇南市,两当县属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