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代以前,据说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摆渡,称周家渡口。万历年间,由周家渡口简称周家口。乾隆年间,又称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并有督粮水利通判驻此,因此又名周口镇。
1965年6月29日, 析许昌、商丘两专区部分县设周口专区。1968年4月25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周口专员公署。1979年7月,周口地区革委会撤销,设立周口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设立地级周口市。
【沿革】
夏为豫州之域,殷为虞遂封地,境内主要为厉[lài]国(今鹿邑东)。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周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春秋仍为陈国。战国时期,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灭陈,以陈为县。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被称为“郢陈”,或称“西楚”。
秦统一全国后,置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陈定都,国号“张楚”。西汉初为淮阳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属豫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陈郡,属豫州。西晋初沿旧制,武帝合陈郡于梁国,惠帝复置陈郡仍属豫州。
南朝宋初属南豫州南梁郡,后置陈郡和南顿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南齐仍置陈、南顿二郡,南顿郡移治南顿。北魏置陈郡、南顿郡和汝阳郡。武定元年(543年)侨置丹阳郡和秣陵县。丹阳郡属北扬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北齐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置陈郡属信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淮阳县城),又置淮阳郡,治阳夏(今太康),淮阳郡、丹阳郡亦属信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
隋初为淮阳郡,属豫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陈州和沈州,属豫州。大业八年(612年)复置淮阳郡,治宛丘,统宛丘、太康、扶乐、西华等10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陈州,武德四年( 621年)置北陈州,治扶沟,复置沈州,统项城、颍东2县。五代沿袭唐制。
宋宣和元年( 1119年)宣和元年(1119年)升陈州置淮宁府,,统宛丘、西华、商水、南顿、项城5县,属京西北路。金,复为陈州,属南京路,所辖未变。元,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辖陈州、商水、项城、沈丘、西华、扶沟、太康6县1州;鹿邑县(包括今郸城县东北的一部分)属归德府。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辖商水、西华、项城、沈邱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并置淮宁县附郭,为府治,辖淮宁、商水、西华、项城、沈邱、太康、扶沟7县。鹿邑属归德府,两府同属河南省监察区开归陈许郑道。
民国二年(1913年)2月,陈州府撤销,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归德府撤销,鹿邑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淮阳、商水、西华、项城、沈邱、太康、扶沟、鹿邑8县均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8县属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淮阳县为驻地。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6月1日,日军侵占鹿邑县城,此后太康、淮阳、扶沟等县部分地区先后沦陷,成为日伪占领区。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党组织在太康县边区先后建立庆华(太北开淮公路东)、芝圃(高贤、芝麻洼一带)、淮太西、扶太西4个边区县政权。边区县均为游击区,没有固定治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先后在鹿邑县边区创建5个边区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于贾滩集建立商亳鹿柘前,县治枣集,隶属豫皖苏第三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成立安平县,县治玄武集,隶属豫皖苏第二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成立鹿亳太县,县治白马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于郸城集建沈鹿淮县,是年11月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建沈项临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撤。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成立淮阳专员公署,辖淮阳、鹿邑、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8县和周口市,1952年8月增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西华、扶沟、商水(周口市改为县辖镇入商水) 3县归许昌专区,余6县归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东6县归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商丘专区复设,东6县复归商丘专区。
1965年6月29日, 析许昌、商丘两专区部分县设周口专区,辖淮阳、鹿邑、郸城、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 太康9县和周口镇。1968年4月25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周口专员公署。1979年7月,周口地区革委会撤销,设立周口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10月,周口地区增辖黄泛区、五二两农场。1980年9月26日,周口镇改为周口市(县级)。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原县级周口市改为川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