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扶沟县。据《水经注》载,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扶沟县废入新汲县。北魏泰常五年(420年),复置扶沟县。隋大业末年,新汲县废入扶沟县,县治移至桐丘。
【沿革】
夏商时期,今扶沟县地属豫州之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 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为郑桓公,郑始建国。都桐丘(在扶沟县西二十里处),今扶沟县地属郑国。战国时期,韩哀侯元年(前376年),韩国灭郑国,地属韩国。后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今扶沟县地属秦三川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扶沟县,属淮阳国。因桐丘古城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此得名。东汉建武元年(25年),扶沟县属兖州淮阳国。章和二年(88年) ,改淮阳国为陈国;永元十二年(100年),再改为陈留郡,扶沟县属陈留郡。
三国时期,扶沟县属魏国兖州的陈留国。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扶沟县属兖州陈留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扶沟县废入新汲县,属颍川郡。
北魏泰常五年(420年),复置扶沟县,属颍川郡。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扶沟县属许昌郡。北齐、北周和隋朝,扶沟县均属扬州颍川郡。大业末年,新汲县废,并入扶沟县,县治移至桐丘。
唐初,沿袭旧制。武德四年(621年),于扶沟县置北陈州。同年北陈州废,并改尉州为洧[wěi]州,扶沟县属洧州。贞观元年(627年),洧州废,扶沟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许州为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颍川郡复改为许州,扶沟县属许州。
五代时期,后梁扶沟县属东都开封府;后唐,属汴州宣武军;后晋、后汉、后周,扶沟县均属东京开封府。北宋,扶沟县属京畿开封府。金,扶沟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元,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扶沟县属汴梁路总管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扶沟县属开封府。清初沿袭明制,扶沟县属开封府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辖商水、西华、项城、沈邱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商水、西华、项城、沈邱、太康、扶沟6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陈州府撤销,扶沟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扶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扶沟县属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驻淮阳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日军侵占了扶沟县的崔桥、江村、大新一带,在江村驻扎作恶8个月后撤离。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下旬,日军占领扶沟县城。中共政权方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建立扶太西抗日民主政府。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扶沟县仍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扶太西县改为扶沟县政府,属五地委(原水西工委)。12月13日,扶沟县全境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成立淮阳专员公署,扶沟县属之。1953年1月29日,淮阳专区撤销,扶沟县划属许昌专区。1965年6月15日,分许昌和商丘2专区,建立周口专员公署,扶沟县改属周口专区。1968年4月25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周口专员公署。1979年7月,周口地区革委会撤销,设立周口地区行政公署,期间扶沟县一直随属。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扶沟县仍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