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因郡治位于淮河之北,故名“淮阳”。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建安二年(197年)陈国废为陈郡。北周时改称陈州。直至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并置淮宁县附郭。民国二年(1913年)2月,陈州府撤销,改淮宁县为淮阳县,亦是因为县志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沿革】
相传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载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名自此始。夏属豫州之域。西周初封陈国,辖14邑①。春秋,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国被迫迁都于陈。留为魏侵,焦、夷为宋侵。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后增设陈郡,陈县属陈郡。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东汉复名陈县。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建安二年(197年)陈国废为陈郡,陈县属之,隶豫州。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为郡,隶豫州。晋武帝并陈郡于梁国,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隶南豫州。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北魏并陈县入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析项城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析宛丘县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武德八年(625年)废,复入宛丘。五代宛丘县属陈州,梁隶忠武军节度使,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宣和元年(1119年)置淮宁府,治宛丘,隶京西北路。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元,宛丘县属陈州,隶汴梁路。
明,废宛丘县入陈州。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辖商水、西华、项城、沈邱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置淮宁县附郭。
民国二年(1913年)2月,陈州府撤销,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淮阳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淮阳县为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5日,日军侵占淮阳县城。民国县政府南迁水寨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日,伪豫东道公署在商丘成立,日伪淮阳县属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淮阳县政府复治城关,仍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共政权方面: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中共水东特委,隶中共河南省委。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淮阳县城第六次被解放,10月,成立了新的市委、市政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周口县、夏亭县、淮阳市撤销,恢复淮阳县原建置。同时成立淮阳专员公署。
1953年1月29日,淮阳专区撤销,淮阳县划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5日,商丘专区撤销,淮阳县归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商丘专区,淮阳县复属之。1965年6月15日,分许昌和商丘2专区,建立周口专员公署,淮阳县改属周口专区。1968年4月25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周口专员公署。1979年7月,周口地区革委会撤销,设立周口地区行政公署,淮阳县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淮阳县仍属之。
【注释】
①武王克殷纣,求舜后,得伪满,封于陈。辖胡丘、焦、夷、株林、株野、相、鸣鹿、辰陵、防、柽、留、项、沈、顿等14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