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史料记载,夏王太康(启之长子,夏朝的第三代国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夺去国政,不得返国,于戈地(今太康一带)筑城定居。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587年)改设太康县,因人得名。
【沿革】
夏国王太康,被东夷族后羿所拒,不得返国,流于戈地(今太康一带),筑城定居。商周时期,地属陈国。春秋,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战国,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
西汉初,阳夏县属颍川郡。同时于太康城西置扶乐县。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颍川郡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武帝时废淮阳国为郡,同时置扶乐国,后废为县。宣帝时复置淮阳国,阳夏均为其属县。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建安二年(197年)陈国废为陈郡,阳夏、扶乐2县属之。
三国时,阳夏、扶乐2县属豫州陈郡。西晋废扶乐县,地入阳夏县,属豫州梁国,后晋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县属陈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省入扶沟,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属梁州。武泰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郡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
隋开皇元年(581年),阳夏郡撤销,阳夏县属陈郡。开皇七年(587)阳夏县改称太康县,属陈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扶乐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
唐初,太康、扶乐2县属河南道淮阳郡。贞观元年(627年)扶乐县并入太康县。五代时期,后梁时太康县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陈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均属东京开封府。
北宋,太康县属开封府,徽宗时属拱州。金,太康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元初,太康县属河南行省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太康县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太康县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沿袭明制,太康县仍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太康县改属陈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2月,陈州府撤销,太康县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太康县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全省设立11个行政督察区,太康县属河南第七行政督察区(驻淮阳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太康县城,国民党太康县政府迁往县西大新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日,伪豫东道公署在商丘成立,日伪太康县属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太康县仍隶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共自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起先后建立芝圃(县北开淮公路西)、庆华(路东)、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各一部)、扶太西(扶沟、太康、西华各一部)、鹿淮太(鹿邑、淮阳、太康各一部)、安平(鹿邑、淮阳、柘城、太康各一部)6个边区县政权,后相继撤销。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17日,豫皖苏区地方武装第九次解放太康县城,建立太北、太康两县,分属中共豫皖苏区第一、二专署,次年2月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1月29日,淮阳专区撤销,太康县划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5日,商丘专区撤销,太康县归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商丘专区,太康县复属之。1965年6月15日,分许昌和商丘2专区,建立周口专员公署,太康县改属周口专区。1968年4月25日,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周口专员公署。1979年7月,周口地区革委会撤销,设立周口地区行政公署,太康县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太康县仍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