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网站首页 >> 中国地名 >> 山东省 >> 文章内容

山东省


[日期:2015-11-29]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765次

【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  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  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

【沿革】
       夏朝时,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朡(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

       西周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此外,山东境内还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颛臾(今平邑东南)、谭(今章丘市西)、纪(今寿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另外,今鲁西北和鲁西南的部分地区还分属邢国和卫国。

       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山东地域上主要有临淄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东南)、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东南)、琅邪[yá]郡(治琅邪,今胶南市夏河城村)、薛郡(治鲁县,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治濮阳)、砀郡(治砀山)、东海郡(治郯县,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县)和巨鹿郡(治巨鹿)。共约设50个县。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以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于博阳;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

       汉初,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后来汉文帝把齐国一分为七,即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京畿以外,全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今山东境内。

       东汉时期,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山东地区主要为兖州、青州、徐州之域,局部地区属豫州和冀州,共有16个郡国,163个县。

       三国时期,山东地区为曹魏辖地。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山东境内设了20个郡国,150个县,分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冀州。

       西晋时期,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山东境内分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司州(今聊城市的一部分),共20个郡国,139个县。

       北魏时期,山东境内有青州、兖州、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光州(治掖县,进莱州)、北徐州(治即丘,今临沂城西北)、西兖州(治东武,今诸城)、南青州(治团城,今沂水城)、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北周时期,山东境内有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下辖2郡8县;沂州(治即丘),下辖1郡4县;兖州(治瑕丘),下辖3军3县;青州(治东阳城),辖3郡9县;齐州(治历城),辖2郡9县、国;光州(治掖),辖2郡6县。还在青州上置总管府,还有一部分地区属于徐州、洛州、冀州、沧州、魏州、贝州、邳州。

       隋文帝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山东地区分属于15郡,即:东莱郡(治掖县)、高密郡(治诸城)、北海郡(治青州城)、齐郡(治历城)、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西南)、鲁郡(治瑕丘)、琅琊郡(治临沂)、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东平郡(治郓城)、济阴郡(治左城,今定陶县西)、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渤海郡(治阳信)、平原郡(治安德,今陵县城)、清河郡(治清河)、武阳郡(治贵乡,今河北馆陶县境内),共166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山东地域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面积较大,设在山东的州有登州(治蓬莱)、莱州(治掖县)、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境内)、郓州(治郓城,后迁须昌,今东平县境内)、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内)兖州(治瑕丘)、沂州(治临沂)。河北道设在山东的有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东南)、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博州(治聊城)。另有部分地区属于泗州、徐州、宋州、濮州、魏州、贝州、沧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山东先后属于梁、唐、晋、汉周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北宋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今山东地区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东路的一部。京东东路(治青州)所辖山东境内的有济南府(齐州升,治历城)和青(治益都)、密(治诸城)、沂(治临沂)、登(治蓬莱)、莱(治掖县)、淄(治淄川)、潍(治北海,今潍城)7州;京东西路(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所辖山东境内的有袭庆(兖州升,治瑕县,今兖州)、兴仁(曹州升,治佐城,今定陶西)、东平(郓州升,治郓州,今东平县州城镇)3府和济(治巨野)、单(治单父,,今单县)、濮(治鄄城)3州及广济军(驻定陶);山东北部地区,分属于河北东路的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滨城镇北)、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城)、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及大名府、开德府、沧州、恩州、永静军等。全省设18个州府、1军和90个县。

       金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并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山东”这个古老的地理区域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元代,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是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故山东地区没有设立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103县。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山东布政使司为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治济南府,此后,济南一直为山东省会。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清代,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清末,山东省下设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个府,临清、济宁、胶州等三个直隶州,共104个散县(含8个散州)。省治驻济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全境。清政府还为了监察地方,还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域,道设在省与府之间,山东有三道,即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道。另外,直隶的庆云县、宁津县、东明县也属于今山东。

       中华民国成立,山东政区初沿旧制。民国二年(1913年)1月,北京政府废府、州,实行道、县制,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各县直属于省,翌年5月正式废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政府颁令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之派出机构,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省内国民党政权、日伪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并立,其辖区犬牙交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依然并存,政区交叉。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被人民解放军活捉,国民党统治下的政区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东省菏泽、聊城等地,1952年撤销平原省,将其辖区并入山东、河南。1953年6月,滕县专区更名为济宁专区。7月,撤销湖西专区和沂水专区,将其所属县市分别划归济宁、菏泽和临沂专区。1954年12月,撤销淄博工矿区,设立淄博市。1958年,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枣庄市。1963年,河南省东明县划归山东。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1965年,馆陶划归河北,河北省的宁津县、庆云县划归山东。1967年,专区更名为地区,全省共辖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9个地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107个县。

       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2年11月,设立省辖东营市。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潍坊地区、济宁地区,设立地专级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1985年,撤销泰安地区,设立地专级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为地专级市。1989年日照市升为地专级市。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莱芜市升为地专级市。1994年,撤销临沂地区、德州地区,设立地专级临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专级聊城市。2000年,撤销滨州地区、菏泽地区,设立地专级滨州市、菏泽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