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据《禹贡》:“大野既渚,东原底[zhi]平,而邑在东原之阴”,故名平阴。
【沿革】
西周至春秋初期,为鲁之北境。春秋中期后属齐。秦初属东郡,后属济北郡。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属兖州泰山郡卢县地。东汉建武初置平阴县,属济北国。
三国魏至晋太安二年(303年)属兖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次年属济北郡。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唐贞观元年(627年)平阴县属济州,天宝十三年(754年)属郓州。太和六年(832年),废平阴析入卢县与东阿县。开成二年(837年)复平阴县,仍属济州。五代时期(907年—960年),平阴县属天平节度使郓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平阴县属京东路郓州,熙宁七年(1074年)属京东西路郓州,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属东平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至元九年(1272年)平阴县属燕南河北道东平路总管府,大德十年(1306年)属行中书省山东西道宣慰司东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山东行中书省东平府,后改属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属东兖道兖州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泰安府。
民国元年(1912年)平阴县属东临道,民国二年(1913年)1月,平阴县属济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3日,济西道改称东临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平阴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平阴县属第一实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平阴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28日,日军占领平阴县城。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平阴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平阴县属泰安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1日,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改为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泰西专署(后称鲁西第一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属冀鲁豫第十六专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平阴与阿东办事处合并改称平阿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撤销平阿县恢复平阴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属鲁中南第七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第七专员公署改称泰西专区。
1950年5月,泰西专区撤销,所辖县并入泰安专区,平阴县属泰安专区。1958年11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改属聊城专区。1959年10月恢复平阴县,属济南市。1960年4月,平阴县改属菏泽专区。1961年2月12日,复属济南市,同年4月18日由济南市划归泰安专区。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泰安专区。1972年7月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泰安地区行政公署,平阴县一直随属。1985年3月27日,平阴县由泰安地区划属济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