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隋开皇五年(585年),废太原县,于太原县治所升城(今称卢城洼)置长清镇。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以长清镇置长清县,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2002年5月8日,长清区正式成立。
【沿革】
今长清区境,周为古卢,春秋为齐国祝柯邑(今济南西郊古城北)、石帘邑(今县内五峰山镇石窝村)、清邑(今 县内双泉乡学城)、卢邑(今县内孝里镇广里)地。秦,于境内置卢县,以卢邑为治所,属济北郡。
西汉,分济北郡为平原郡、泰山郡。析卢县置祝阿县。治所在祝柯邑,属平原郡。又置茌县,治所在今张夏,同属泰山郡。文帝前元年间(前179—前164年)分泰山郡置济北国,卢县为治所。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卢县治所迁清邑。其故城置北安县,并属济北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迁济北国治所于卢县治所。区境为泰山郡茌县、平原郡祝阿 县和济北国卢县地。
三国魏时为兖州济北国卢县、泰山郡山茌县和青州济南国祝阿县地。西晋时区境属济北国卢县,县境东北部属青州济南郡祝阿县地,东部为兖州泰山郡山茌县地。东晋时,属青州济南郡祝阿县和侨置太原县地。南朝宋时区境属兖州济北郡;北朝魏时为齐州东太原县、卢县和山茌县地。
隋开皇五年(585年),废太原县,于太原县治所升城(今称卢城洼)置长清镇。开皇十四年(594年),以长清镇置长清县。至此始有长清县名,县以境内齐长城和清水命名。分卢县置时平县(后改济北县),属济北郡。大业元年(605年),并济北县入长清,山茌县入历城县。此时长清县属济北郡,县境东北部为历城县和祝阿县地。
唐代,长清县初属河南道济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山茌县,治所移驻丰齐(今济南市郊丰齐村),辖原山茌县地和祝阿县大清河以南地区,属齐州。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济北县,治所刺榆店(今长清县老城),属济州。贞观元年(627)并入长清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山茌县为丰齐县。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济州,长清属河南道齐州。
北宋时以路辖府,长清属京东东路齐州济南府。县内界首镇属京东西路郓州。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长清县城由升城迁至刺榆店(即今日长清老城区)。金代,长清属山东东路济南府。县广里镇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代,长清属中书省泰安州。
明代,长清属山东省济南府。明代洪武年间,县内居民多元末土著,行政区划设置里甲。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徙直隶、川陕等地居民来长清县定居后,行政区划实行仓里制。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清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长清属泰安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属济南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置岱北道,长清县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岱北道改名济南道,所辖未变。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长清县直属于山东省政府。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长清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30日,日军侵占长清城,占据县立中学为司令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马良任伪省长,省以下设道、县、区、乡。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长清县属鲁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长清县属济南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长清县政府随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成立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后,辖12个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以黄河为界分为长清(黄河以西)、峰山(黄河以东)两县,属泰西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峰山县为长清县,改长清县为河西县,长清县的区域范围与原峰山县相同。
1950年5月,泰西专区撤销,所辖并入泰安专区,同时河西县与长清县合并,复称长清县。1956年,划黄河西长清辖区入齐河县。1958年撤销泰安专署,长清县属济南市辖,同时将许寺公社辖黄河以西的大河圈、大庞庄、小庞庄划属齐河县。1959年10月1日撤销长清县,许寺、石麟 (后改长清)、归德、张夏、万德五公社划入历城县,双 泉、马山、五峰三公社划属肥城县,孝里公社划属平阴县。1961年5月1日恢复长清县建制,复置泰安专区。
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7月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泰安地区行政公署,长清县一直随属。1978年10月1日,长清县由泰安地区划归济南市。2001年6月26日,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2002年5月8日,长清区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