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降金,济南府遂为金国地。是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七日),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境域置济阳县,因置县时位于古济水(今黄河)之北而得名。
【沿革】
少昊氏时为少昊氏的司寇爽鸠氏之地;虞舜至夏朝时为部落酋长季则氏之地;商初为逢伯陵方国之地;商末为古国蒲姑之地。西周初,吕尚封于齐国,灭蒲姑,县境遂为齐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为齐国的犁邑、著邑、崔邑等地。
秦代推行郡县制,县境西鄙为漯阴县地,其余为著县地。两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西汉置朝阳县、营县,县境西鄙仍为漯阴县地,中部为著县地,东部为朝阳县、菅县地。漯阴县属平原郡,其余3县属济南郡。东汉沿袭旧制,四县均隶属济南国。
三国时期,县境、置县及隶属情况同东汉时,县境为魏国辖区。西晋时撤销菅县,县境为漯阴、著、朝阳3县地,属济南郡。东晋时县境先后为"十六国"中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地,所属郡县不详。
南北朝时期,县境先为南朝刘宋的侨临邑县、侨高唐县与著县、朝阳县地。侨临邑县属侨魏郡,侨高唐县属侨平原郡,著县、朝阳县属济南郡。以后为北朝元魏辖区,再后为北朝高齐所置临邑县(著县并入其中)与侨高唐县(朝阳县并入其中)地。临邑县属安德郡,侨高唐县属东平原郡。
隋初又置朝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朝阳县为临济县,改侨高唐县为章丘县,济阳县境时为临邑、临济、章丘三县地,属齐郡。唐、五代时县境置县情况同隋代,各县均属齐州。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临济县并入章丘县,济阳县境遂为临邑、章丘两县地,属山东东路齐州。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格为济南府后,临邑、章丘两县属济南府。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降金,济南府遂为金国地。是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七日),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境域置济阳县,时属济南府。
元代,济阳县属中书省济南路,明、清两代,济阳县属山东省济南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置道,济阳县属山东省岱北道,次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济阳县直属山东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济阳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济阳县属山东省国民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3日,日军侵占济阳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济阳县属鲁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济阳县属济南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抗日民主政权冀鲁边行政区,将济阳县并入齐济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撤销齐济县,恢复济阳县,济阳县属渤海行政区二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25日撤销二专区,建立泺北专区,济阳县属泺北专区。
1950年5月9日,撤销泺北专区,济阳县划属德州专区,1956年2月24日,改属惠民专区。1958年12月29日济阳县并入临邑县,属聊城专区,1960年秋,改属淄博专区。1961年10月5日,济阳县建制恢复,属德州专区。1967年3月,德州专区更名为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德州地区行政公署,济阳县属德州地区。1990年1月1日,济阳县由德州地区划归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