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哈尔滨市阿城区


[日期:2014-02-1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613次

【由来】
       阿城地名,是“阿勒楚喀城”的简称。在本县沿革中出现的“安车骨”“安出虎”以及“阿勒楚喀”均为女真语(女真语为满语之古语),即“黄金”的意思。清雍正三年(1725年)于此筑城后,便称之为阿勒楚喀城,后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县治时,遂取名为阿城。1987年2月24日,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2006年8月15日,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

【沿革】
       此地汉代为挹娄的属地;隋代为安车骨部所据(即靺鞨七部之一);唐代时,属渤海国,是粟末靺鞨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海古勒地;辽末,女真族完颜部居住在海古勒水(阿什河支流海沟水),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金帝国。金代阿什河称安出虎水。

       金代前期首都——上京会宁府遗址在阿城南境,俗称白城。金代,此地属上京会宁府地;元皇庆元年(1312年)由开原路中析置水达达路,今阿城一带属水达达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今阿城设立镇宁州。明永乐六年(1408年)置蜚克图卫。嘉靖年间(1522—1566年)置阿实卫,以河水为名(即阿勒楚喀,快读音为阿什河)。后在阿实卫中又析置岳希卫。

       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雍正四年(1726年)于白城置协领驻防。雍正七年(1729年)构筑新城(即阿城市区),称阿勒楚喀,亦称阿什河,协领衙门移驻新城。雍正九年(1731年)改置副都统,归吉林将军管辖。

       光绪七年(1881年),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东北境苇子沟设置宾州厅,为其所属。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裁撤阿勒楚喀副都统,阿勒楚喀属吉林宾州府。同年9月,奏准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隶属滨江关道(后改为西北路道)。设治委员谭鸿佑于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10年1月7日)抵阿城县任所,启用关防,到任视事。

       民国三年(1914年)6月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阿城县隶属滨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裁撤道区,阿城县由吉林省直辖。总人口24万,时为三等县。民国十九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翌年,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阿城隶伪满洲国的吉林省。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12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阿城县划归滨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哈东专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哈东专区撤销后,阿城县由松江省直辖。

       1953年6月29日,松江省政府批准,将第六区的双恒等9个村和第五区的勤劳等两个村,共11个村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阿城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8月25日,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14日,划归新成立的松花江专区管辖。1967年4月23日,成立阿城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政府。1980年10月10日,撤销阿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阿城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3日,重新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87年2月24日,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2006年8月15日,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以原阿城市(不包括永源镇、巨源镇)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区的行政区域。

【注释】
       ①也作肥河卫或淝河卫。蜚克图河畔,金称此地为匹古敦木,亦称匹古敦或匹脱。蜚克图即出自女真语匹古敦。“蜚克”在满语中为“休息”之意,“图”是“站”的意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称此地为八区,1956年复称蜚克图,后于与宾县的宜西合并,称宾西镇,1961年又划出归阿城县。

       ②阿实卫,也作兀失卫、阿失卫,清代的《满洲源流考》作阿奇卫。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