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旧名依兰哈喇 、三姓 , 依兰是满语“依兰哈喇”的简称。清初时,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汉文叫古城屯)后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三姓居住,并成为此地的地方族长,便改名依兰哈喇。“依兰哈喇”汉语的意思为“三姓”,“依兰”为“三”,“哈喇”为“姓”,后简称为“依兰”,沿用为地名。
【沿革】
虞夏商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安骨部的属境;隋为靺鞨;唐属忽汗州;金属胡尔哈路;元为海兰府顾达勒达(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为胡尔哈部;清初,努儿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卢业勒(卢姓)迁居于此。顺治二年(1645年),为加强三姓地方驻防兵力,将从征山东的三姓部分兵丁千余人撤回三姓。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筑城,设协领,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汉文叫古城屯),被三姓所据之后,便改名依兰哈喇(汉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改由山吉林将军统辖。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统归吉林将军。三十一年(1906年)1905年,置依兰府,撤三姓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依兰县,民国三年(1914年)6月划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依兰隶属吉林省,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依兰县仍属吉林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依兰划属三江省所辖,在此后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中此县均隶属于三江省管辖。
1945年东北光复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依兰划属合江省所辖,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依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