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喀什”系“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系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系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即“玉石”或“玉山”之意。另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喀什谓石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遮多砖房,故名”。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认为是古和田塞语,意为“玉石之城”。
【沿革】
秦代至汉初,今喀什地区境域内诸国林立,有疏勒国、莎车国、尉头国、依耐国、西夜国、蒲犁国、乌禾乇国、无雷国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派众多副使出使西域各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副使们带领西域各国使者回朝,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始与汉朝通使交往。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率军西征大宛,凯旋而归,威震西域,从此,疏勒、莎车、蒲犁、西夜、无雷等国正式归附于汉朝。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归西域都护府管辖。
新莽始建国元年至三年(9~11年),王莽施政悖谬,匈奴重占西域,只有莎车,国力强盛,统领周围数国,抗拒匈奴,保持独立。
东汉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承旨册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令其统摄西域五十五国,莎车及其周围诸国名义上归属东汉。永平四年(61年),于阗攻灭莎车,北匈奴又派兵征服于阗,莎车国直接归属于阗,间接归属于北匈奴。至永平十六年(73年),龟兹国出兵攻灭疏勒,指派其国左侯兜题为疏勒王。同年,班超出使西域,鄯善、于阗脱离北匈奴控制。班超西至疏勒,生擒兜题,另立原疏勒王成的侄子忠为疏勒王。疏勒复国,归属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于是,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重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夏,北匈奴唆使龟兹、焉耆二国出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东汉罢置西域都护府。班超留驻疏勒,经营西域,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暂时听命于班超。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定西域,汉朝再设西域都护府,以班超为都护,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又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延平元年(106年),西域都护任尚苛暴,西域诸国皆反。次年,东汉再罢西域都护府。北匈奴乘机逼进,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又归北匈奴统治。至延光二年(123年),东汉再度经营西域,命班勇为西域长史,领兵屯驻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次年,楼兰、龟兹、于阗、疏勒等国遣使归附东汉,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从此改由西域长史府管辖。
三国至西晋,中央政府继续在西域设置长史府,统辖西域各国。但因内地战乱频仍,国力减弱,西域各国往往自行其事,相互攻战兼并。其中疏勒国兼并了莎车、桢中、竭石、渠沙、西夜、蒲犁、依耐、德若、榆令、捐毒、休循、琴等周围诸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一度统治过西域。前秦败落后,西域则先后接受河西割据政权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的代管。前凉也设西域长史府,其西域长史李柏驻节于罗布泊西的海头城;后凉则设西域大都护,后凉王吕光曾派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坐镇高昌(今吐鲁番高昌古城)。
南北朝时期,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出现了羯盘陀国(渴盘陀)与钵和国,莎车县和叶城县境内则为朱俱波国,该国又译为斫句迦、悉居半、周古柯等。疏勒国依旧,又译为佉沙、伽师祗离、迦师佶黎。在乌禾乇古国处出现了权于摩国。当时,中亚的口厌哒强盛,诸国皆服属于口厌哒。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突厥崛起,突厥汗国建立。西魏恭帝三年至北周天和二年(556~567年),室点密领兵西征,击灭口厌哒国,疏勒、朱俱波、渴盘陀等国成为突厥汗国的附庸。至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疏勒、朱俱波、渴盘陀从属于西突厥汗国。
唐贞观九年(635年),疏勒王遣使唐朝,始与唐朝交往,但仍归属西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娶唐公主,唐太宗令其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即渴盘陀)5国为聘礼。后因唐太宗病故,结姻未成,聘礼未纳。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汗国,疏勒、朱俱波、葱岭始正式属唐朝。因葱岭国王、朱俱波国王皆系疏勒王亲属,唐朝即将三国合并为疏勒国,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其新王继位,必须经唐朝皇帝的册封。不久,唐朝设立疏勒都督府,下设15个州;但今巴楚县境则属龟兹都督府所辖,设为“尉头州”。此外,唐朝还设立疏勒镇,调驻内地官兵数千人,属安西都护统领,为“安西四镇”之一。开元年间(713~741年),唐在原渴盘陀国都城设葱岭守捉,驻兵防边,它是唐朝最西的边防守捉城。
贞元七年(791年),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疏勒国成为吐蕃的属地。元和后期(约813~820年),回鹘汗国派兵西征,大败吐蕃与葛逻禄的联军,兵锋直达拔贺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疏勒成为回鹘汗国领土的一部分。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崩溃,疏勒国自立。
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喀喇汗王朝(即大石国)扩张至葱岭内外。开宝三年(970年),崇信伊斯兰教的疏勒国和于阗国进行宗教战争,于阗军大败疏勒,进占其国都城,此后不久,疏勒并入喀喇汗王朝的领土。咸平年间(998~1003年),玉素甫·本·哈桑乘喀喇汗王朝大汗阿赫马德与副汗纳赛尔争战之机,进占喀什噶尔(原疏勒国都城),自立为卡迪尔汗。景德三年(1006年),玉素甫·卡迪尔汗出兵击灭于阗,占领喀喇汗王朝首都八拉沙衮,成为大汗。康定元年(1040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为玉素甫·卡迪尔汗之子阿斯兰汗苏来满,都城即为喀什噶尔。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西辽耶律大石领兵进驻东喀喇汗王朝领土,东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的属国。喀什噶尔仍为东喀喇汗王朝首都,但已归入西辽王朝的版图。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成吉思汗派大将者别那颜西征,擒杀篡夺西辽政权的曲出律,喀什噶尔一带成为蒙古汗国领地。宝庆元年(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凯旋而归,分封诸子,喀什噶尔周围牧地为二子察合台的份地。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设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喀什噶尔周围虽为察合台汗国领地,但城市及农区则归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管理。咸淳五年(1269年),以窝阔台汗海都和察合台汗都哇为首的西北蒙古宗王举兵暴乱,反抗蒙古大汗忽必烈,不时进扰喀什噶尔地区。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逐走东扰的海部、都哇叛军,朝廷遣官安慰哈失哈尔(即喀什噶尔)、鸭儿看(即叶尔羌)、斡端等城百姓,还在鸦儿看的河上设立13个水路驿站。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撤消斡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此前后哈失哈儿、鸭儿看等地落入海都、都哇叛军之手。后,今喀什地区境域为察合台汗国辖地,为其属部朵豁剌惕部领地。至正六年(1346年),朵豁剌惕部异密布拉吉,拥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秃黑鲁帖木儿曾派兵西征,一度统一察合台汗国,但他死后,察合台汗国仍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属东察合台汗国,统治权则仍掌握在朵豁剌惕部首领手中。
明初,朵豁剌惕部统治地区四分五裂,各不统属。成化十六年(1480年),米尔咱·阿巴拜克热在占据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自称“苏丹”,公开脱离东察合台汗国辖制,建立地方政权。史称“喀什噶尔王国”。正德九年(1514年),察合台汗国速檀·阿黑麻汗之子萨亦德在击败阿巴拜克热后,占据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和阗等地,建立地方政权,建都于叶尔羌,俗称“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后期,中亚伊斯兰教的“和卓”势力进入新疆,后来,和卓势力分为“白山”、“黑山”两派。叶尔羌汗国的末代可汗伊斯玛业勒支持黑山派,将“白山派”首领依达也提拉(阿帕克和卓)逐出新疆,依达也提拉通过西藏达赖喇嘛,向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寻求支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在“白山派”信徒引导下进兵南疆,攻灭叶尔羌汗国,扶立傀儡,任依达也提拉为代理,监管南疆。今喀什地区“白山派”和卓统治,附属于准噶尔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南疆,镇压不肯听命的“白山派”和卓阿哈玛特,同时指派“黑山派”和卓达尼亚统管各地,今喀什地区又归“黑山派”和卓势力管辖,仍附属于准噶尔部。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阿哈玛特长子与次子波罗尼都与霍集占(即大小和卓)投奔清营,充当向导立功。平定准噶尔部后,乾隆令波罗尼都返回南疆,招抚回部民众,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转归波罗尼都统治。不久,霍集占唆使波罗尼都叛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今喀什地区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清政府在喀什噶尔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一员,总理南疆八大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事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一员,总理天山南北的军事和民政,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归属伊犁将军统辖。
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喀什噶尔,占领天山南北大片领土,成立“哲德沙尔国”(七城汗国)。光绪三年(1877年),新疆各族人民配合清军歼灭阿古柏匪帮,清朝恢复对新疆的治理。光绪八年(1882年),设置喀什噶尔道,后改为兵备道。其下辖相继有2个府、1个直隶厅、1个分防厅、1个直隶州、1个州、6个县,道府驻喀什噶尔回城。
疏勒府:道光七年(1827年)平定张格尔之乱,在哈拉哈依(今疏勒县城)修筑喀什噶尔新汉城——“恢武城”,维吾尔语称此城为“英协尔”(意为新城)。光绪九年(1883年)以汉城为治所,裁参赞、协办大臣设置疏勒直隶州,下辖疏附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疏勒直隶州升格为疏勒府,下辖疏附、伽师2县,其直辖范围包括今疏勒、岳普湖2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一部分,有巴依托海等6处比较大的居民点。
疏附县:光绪九年(1883年)划乌兰乌苏河上游11庄归喀什老城,设置疏附县,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库那协尔”,即喀什噶尔老城,也叫回城。境内有赛尔满等9个居民点,还管辖着牧区布鲁特(柯尔克孜)五部。初置时,境域包括今疏附、乌恰、阿图什、阿合奇4县和喀什市。
伽师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疏勒府牌素巴特回庄置伽师县,维吾尔语意为“繁荣昌盛”。境内有牌素巴特等4个居民点。初置时,境域包括今伽师县全部和阿图什县的一部分。
莎车府:光绪八年(1882年)设置莎车直隶州,州治在莎车城,下辖叶城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莎车直隶州升格为莎车府,相继管辖蒲犁分防厅、巴楚州、叶城县、泽普县(后改为皮山县)。莎车府直辖范围内有别什干等17个居民点。
蒲犁分防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蒲犁分防厅,管辖范围包括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阿克陶县西南部等27个居民点。
巴楚州: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今巴楚县城西南阿克萨克玛热勒附近修建玛喇巴什城,并设粮员。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玛喇巴什直隶厅,设水利抚民通判。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改设为巴楚州,州治移驻巴尔楚克,巴楚即由巴尔楚克简化而得名。境内有七台庄等8个居民点,其境域包括今巴楚和麦盖提2县。
叶城县: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叶城县,县治在哈尔噶里克。初置时,境域包括今叶城、皮山和泽普3县,有伯什乙克、一肯苏等10个大居民点。
泽普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莎车府南一肯苏各庄,即泽勒普善河地方设泽普县,寻移治固玛。
皮山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移泽普县治于固玛,改设为皮山县。初置时,有阿拉曼里等38个居民点,隶属于莎车府。
英吉沙尔直隶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于此地筑城,次年设置总兵,后间派副都统侍卫郎中驻守。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领队大臣。光绪九年(1883年),裁领队大臣,置英吉沙尔直隶厅,管辖范围大致即今英吉沙县。初置时,有绿瓦庄等66个居民点。
和阗直隶州:光绪九年(1883年),裁和阗办事大臣,置和阗直隶州,州下先领于阗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析洛浦庄设洛浦县,领洛浦、于阗两县。
洛浦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洛浦县。初置时,有23个居民点。
于阗县: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于阗县,县治初设在哈拉哈什,后迁至克里雅(今县城)。
民国二年(1913年)4月,将疏勒府、莎车府、和阗直隶州改为县,与其所辖各县同由喀什噶尔道管辖;此外,英吉沙尔直隶厅改为英吉沙尔县(后写为英吉沙县),蒲犁分防厅改为县,巴楚州改为县。民国八年(1919年)设置墨玉县。民国9年(1920年)4月8日,由喀什噶尔道析置和阗道,原隶属喀什噶尔道的叶城、皮山、于阗、洛浦、和阗、墨玉6县划归和阗道管辖。民国十年(1921年)11月,由叶城县析置泽普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道制,此后喀什噶尔道改为行政区,称新疆第三行政区(喀什区),仍领辖原所属各县。同年莎车县析置为莎车、叶尔羌两县。是年,析巴楚县麦盖提庄设置麦盖提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乌鲁克恰提分县改为设治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乌鲁克恰提设治局升格为县,定名称为乌恰县。同年,于伽师县下阿图什庄置阿图什设治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析疏勒县属岳普湖、阿其克等庄与叶尔羌县部分地区合并,设岳普湖设治局。民国32年(1943年),阿图什设治局升格为阿图什县,岳普湖设治局升格为岳普湖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莎车县和叶尔羌县仍合并为莎车县。同年,增设新疆第十行政区(莎车区),把原隶属第三区(喀什区)的莎车、泽普、麦盖提3个县,以及第七行政区(和阗区)的叶城县划归其管辖,治所设于莎车县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新疆第三行政区(喀什区)、第十行政区(莎车区)改为喀什专区、莎车专区,分别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疏附县城(今喀什市区)和莎车县城,管辖疏勒、疏附、蒲犁、乌恰、阿图什、巴楚、伽师、岳普湖、英吉沙9县及莎车、泽普、叶城、麦盖提4县。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52年,疏附县城4个区及城郊13个乡和疏勒县一区部分地区析出,成立喀什市,仍属喀什专区管辖。1954年7月,喀什专区管辖的阿图什、乌恰2县和蒲犁、英吉沙、疏附3个县的一部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划归新成立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9月,阿克陶县正式成立,亦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管辖。同年8月21日,喀什专署撤销,喀什专区所属各县(市)划归新成立的南疆行署直辖。此外,南疆行署还下辖阿克苏、和田、莎车3个专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年9月17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原蒲犁县的行政区域基础上成立,仍归南疆行署直辖。
1956年6月30日,南疆行署、莎车专署撤销。7月1日,喀什专署正式成立,及莎车专区和南疆行署直属县市划归喀什专区管辖。1969年4月16日,喀什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1年1月11日,喀什专区改称喀什地区。1977年1月起将喀什地区所属伽师县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管辖,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所属阿克陶县划归喀什地区管辖。1980年7月3日又恢复阿克陶县和伽师县原来的行政归属。1979年2月20日,喀什地区革委会改为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喀什行署)。至1990年,喀什地区下辖喀什市和疏勒、疏附、英吉沙、伽师、岳普湖、巴楚、麦盖提、莎车、泽普、叶城10县,以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