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1996年4月22日,调整长沙市行政区划,北区改名为开福区。开福区因有开福寺而得名。
【沿革】
长沙建市之前,城北一带属长沙县治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沙市划分为4个区,城北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第四区改名为兴汉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长沙撤市后,仅恢复长沙县城北、城南两镇,兴汉镇属城北镇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城北镇公所改为城北区公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镇乡改区,长沙市分为内四区、外四区,城北区划出一部分至外四区的文艺区和会春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4日,长沙解放,9月,成立城北区区公所。1951年9月,建立城北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区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1960年,全市实行人民公社化,城北区改称清水塘人民公社,将郊区的伍黑路、综合农场并入。1961年,又复名城北区。1968年,改区人民委员会为区革命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相应改为革命领导小组。
1980年11月,恢复区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北区革委会。1992年,增设黑石渡、新河两个街道办事处。至此,全区所辖街道再无变化。1996年4月22日,调整长沙市行政区划,北区改名为开福区。
[参看“长沙市”词条]
【附加】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
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署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
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大雄宝殿中有一副对联,折射出的佛教哲学耐人寻味: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