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日期:2014-07-1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590次

【由来】
       1983年12月1日,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政府驻恩施市,故名。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

       [参看“恩施市”词条]

【沿革】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4月4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