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巴东县


[日期:2014-07-1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621次

【由来】
       巴,古族名、国名。周武王时称巴子国。并与秦国以后,其地称巴郡,东汉建安六年(前201年)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后演变成巴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巴东郡,置巴东县。

【沿革】
       商以前属巴国地域,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西周至春秋中期属夔子国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

       东汉建安六年(201 年)刘璋分巴郡置巴东属国,治所在涪陵(今四川彭水)。建安末刘备改其为涪陵郡。晋为荆州建平郡巫县地,南北朝宋置归乡县。梁改为信陵郡,周改名乐乡县。

       隋开皇初废郡,隋大业时又改信州为巴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巴东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此时巴东县隶夷陵州(治所在夷陵,即宜昌)。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容美、龙潭19个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归州降为县级州,此时巴东县隶宜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巴东县直隶湖北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鄂西道,巴东县属鄂西道。6月,鄂西道改为荆南道。民国十年(1921年)8月荆南道撤销,分为荆宜道和施鹤道,巴东县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宜昌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巴东县从宜昌行政督察区划入恩施行政督察区(即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3日,巴东县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1970年恩施专区改称恩施地区,巴东县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治所在恩施县)。1985年筹备建立三峡省,巴东县是三峡省的行政区划范围。1986年放弃三峡省筹备,仍属湖北省鄂西自治州。1993年4月4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隶属恩施州。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