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1999年1月13日,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以原县级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因民国以前本地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里克图亲王的领地,故名。
“科尔沁”为蒙古语音译,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秘史》译为“弓箭手”。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将其帐殿护卫(弓箭手)编为科尔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太祖在蒙古人乌良哈部落领地设泰宁、朵颜、福余三指挥司。元后乌梁海酋领为福余都指挥,后自立国号为“科尔沁”。明洪熙元年(1425年),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被瓦剌部所败,避居嫩江,号嫩江科尔沁(后简称科尔沁),以区别同族阿鲁科尔沁。
【沿革】
铁木真称汗前,曾将其帐殿护卫(弓箭手)编为科尔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太祖在蒙古人乌良哈部落领地设泰宁、朵颜、福余三指挥司。明末科尔沁部乌梁海酋领取代福余卫兵后驻其地,后自立国号为“科尔沁”。
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被瓦剌部所败,避居嫩江,号嫩江科尔沁,后简称科尔沁。科尔沁部的首领与努尔哈赤结盟,摆脱了察哈尔部统治,归后金节制。清崇德元年(1636年),在科尔沁部设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5个扎萨克旗,由新设置的蒙古衙门管辖。崇德三年(1638年)蒙古衙门更名理藩院,受哲里木盟监督,而军国大事受盛京将军节制。
在民国元年(1912年),第十五代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因为挥霍无度,欠下了巨额的债务,于是将东起巴林他拉,西至艾辛庙(现育新镇幸福村)面积67 000多垧土地出放开荒,以放荒收入来还债。呈报奉天都督和民国大总统后,获得批准,出放“巴林爱新(取“艾辛”音)荒”。同年成立了巴林爱新荒务局。
为了避免日后混乱,先勘留出一块面积为五方之地,作为建镇之地基。实际上,在民国元年(1912年)11月末,就已经对尚未勘留的镇基定名为通辽。民国二年(1913)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去年十二月,会同卓里克图亲王暨在事汉蒙各员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交通之便利,尤为他处所不及。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 取其“通达辽阔”之意。
民国三年(1914年)巴林他拉改名通辽镇,隶属奉天省辽源县(现双辽市)管辖。民国七年(1918年),以通辽镇升置为通辽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民国九年(1920年)10月31日,增设达荒筹备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制,奉天省更名“辽宁省”,通辽县直属辽宁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后,通辽县归伪兴安南省管辖。康德十年(1943年)10月,伪满政府撤销了兴安南省、兴安西省和兴安东省,新设立兴安总省,省会设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通辽县隶属于兴安总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政权随之垮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成立哲里木省。6月,哲里木省改称哲里木盟,由辽吉省代管。通辽县政府隶属于辽吉区行政公署哲里木盟领导。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辽吉省改为辽北省,哲里木盟迁驻通辽,通辽县委归和政府均隶属辽北省哲里木盟。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通辽县随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51年7月17日,析通辽县城关区,设立通辽市(县级),为哲里木盟行政公署所在地。1958年11月21日,撤销通辽县,所辖区域并入通辽市(县级)。1964年7月20日,恢复通辽县。1968年3月,通辽市、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通辽市、县政府机关。1969年7月5日,通辽市和通辽县随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1日,通辽市和通辽县随哲里木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撤销通辽市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人民政府。1986年7月21日,撤销通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通辽市。1999年1月13日,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以原县级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