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中国城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文章内容

太原市


[日期:2016-09-15]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326次

【由来】
       太,古通“大”,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据《谷梁传》: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

      “太原”作为专用地名冠以今太原地区,起始于春秋时的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完成于战国末的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是年秦灭赵国,设太原郡,以晋阳为郡治。北齐河清四年(565年)移晋阳县于汾水东,武平六年(575年)于晋阳故址置龙山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晋阳县为太原县, 改龙山县为晋阳县。晋阳为并州治、太原郡治。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火焚晋阳,废晋阳、太原二县,于晋阳故城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太平兴国四年(982年),在晋阳故城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重建新城,为避“晋阳”、“太原”旧名,定名阳曲县。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治阳曲,领阳曲,平晋等10县。至明清,阳曲县仍为太原府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 废除道置,由阳曲县城析置太原市,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日伪统治山西时期,日伪太原市改为普通市,隶属雁门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经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太原市,同时为避免市县重名,改太原县为晋源县,市县均由省政府直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山西省成立,以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

【沿革】
       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廧咎[gāo]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晋阳虽为晋国城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入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秦始皇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都晋阳。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以韩国地改置代国,都晋阳。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阳。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郡治所设在晋阳。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葰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遥西北)、于离(不详)、兹氏(今汾阳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北,一说在平遥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西)、京陵(今平遥京陵村,或说在祁县西)、阳曲(今定襄境内)、大陵(今文水东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南)、虑虒(今五台东北)、阳邑(今太谷东)、广武(今代县西南)、盂(今阳曲大盂)。

       新莽天凤元年(14年),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将西汉太原郡领辖的界休改为界美,榆次改为太原亭,于离改为于合,兹氏改为兹同,狼孟改为狼调,平陶改为多穰,京陵改为致城,大陵改为大宁,祁改为示,阳邑改为繁穰,广武改为信桓。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旧称;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26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建武六年(30年)6月太原郡二十一县中,废去葰人、汾阳二县;划广武、原平二县属雁门郡,上艾县归常山国。建武十四年(38年)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治所未变。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虒、阳邑十六县。

       东汉末世,军阀割据,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建安十一年(206年)春,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县属冀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6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西晋之世,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族人刘渊于左国城(今离石东北)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不断劫掠并州郡县,加之并州于光熙元年(306年)发生饥荒,郡县难以自保,州刺史司马腾率众万人于冀州就食,号“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

       前赵嘉平二年(312年),刘聪派子刘粲,乘刘琨领精兵出防雁门乌丸族反叛之机,袭破晋阳,太守高乔以城降。四个月后,刘琨在代公猗卢配合下收复晋阳。经此一战,晋阳城池残破,军民逃散。刘琨留部将箕澹、段繁戍守晋阳,自领兵移驻阳邑(今太谷),招集亡散。前赵麟嘉元年(316年),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

       前赵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并州为后赵刺史张平所据。为图自保,张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坚,不久降前燕,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又降晋。

       前燕光寿二年(358年),燕王慕容皝遣司徒慕容评讨伐张平,并州各郡县纷纷投降,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前燕主慕容皝,以割地为条件,求前秦苻坚援救。及桓温被击退,慕容皝违约,苻坚大怒,次年伐燕。9月,攻克晋阳,太原地入前秦。

       前秦太安元年(385年)苻坚庶长子苻丕即皇帝位,以晋阳为都。次年,苻丕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襄陵(今襄汾境内),兵败被杀,太原地区为西燕所据。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

       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至后燕建兴九年(394年),短短九十年间,太原地区先后为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占据。兵祸连年,境土屡分,国号几易,治所时迁,建置不能悉详。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8月,道武帝拓跋珪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9月占领阳曲,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遁,太原地归属于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北魏先后对太原郡所领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裁省,仅余十县:晋阳、榆次、邬县、平遥、阳邑、沾县、受阳、长安、祁县、中都县。其余晋狼孟、于离、大陵、盂四县废除;阳曲划归永安郡属(原新兴郡),驴夷(原晋虑虒县)亦划归永安郡;原平、广武划归雁门郡。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并由洛阳迁都邺城,以邺为上都,以晋阳为下都。武定八年(550年),高欢次子齐王高洋废元善,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辖七县:龙山、晋阳、受阳、东受阳、中都、平遥、阳邑。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577年)2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五县。平遥、受阳二县撤销。北周政权统治并州不足五年,于大定元年(581年)2月被隋杨坚取代。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开皇二年(582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开皇九年(589年),又改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晋阳、太原(北齐晋阳县)、交城、汾阳(原阳曲县)、文水(北魏受阳县)、祁县、寿阳(分东受阳县地置)、榆次(北齐中都县)、太谷(旧阳邑县)、乐平(旧乐平郡)、和顺(北齐乐平郡梁榆县)、辽山(北魏辽阳县)、平城、石艾(汉上艾县,北魏改)、盂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武德三年(620年)4月,秦王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叛乱,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只辖九县。

       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武德五年(622年)又改为大总管府。武德六年(623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入盂县,罗阴县省入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并州。其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并州属河东道。贞观八年(634年),废受州,划寿阳、盂、乐平、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武德十四年(640年),又废燕然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晋阳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称府,非都城所在地称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罢晋阳京都称号,次年又复北都之称。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五代十国时期,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镇守太原,仍奉唐天祐年号不改,并自行置并州太原府。同光元年(923年)4月,李存勗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10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后晋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灭后汉,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年,后汉刘知远弟刘崇据太原称帝,仍袭汉号,史称北汉。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汉据守晋阳,先后与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经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领辖阳曲、平晋、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九县,以及大通、永利二监。太平兴国七年(982年)2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元丰元年(1078年)置为次府,大观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领辖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交城、文水、祁、清源、平晋10县,大通、永利二监。

       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四年(1126年)9月,金兵攻陷太原,地入于金,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金统治太原期间,曾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县地置徐沟县;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兴定元年(1217年)复置;兴定二年升盂县为州,不久复改置为县。太原府领辖忻州、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十一县,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在阳曲境内有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凌井驿五镇;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晋祠二镇;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蒙古军队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次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希冀安宁,仍属中书省。

       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州下又领有九县,直辖十县为阳曲、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所辖十四州及所领县为:汾州(领西河、孝义、平遥、介休4县)、石州(领离石、宁乡2县)、忻州(领秀容、定襄2县)、平定州(领乐平1县)、临州、保德州、崞州、管州、代州、台州、兴州、坚州、岚州、盂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12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山西全境平定,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次年置太原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洪武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

       明代前期,太原府辖领六州、二十二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九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七县。府直辖十三县为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沟、交城、文水、寿阳、盂、静乐、河曲。府辖五州及其所领县为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县、繁峙县、崞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保德州(不领县)。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3月9日夺取北京,遂亡明朝。清顺治元年(1644年)9月13日,清军围攻太原,至10月3日,清军占领太原城。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原府所属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为省直隶州。同时,划河曲、兴县二县隶属于保德州;盂县、寿阳、乐平三县隶属于平定州;五台、繁峙、崞县隶属于代州;静乐、定襄二县隶属于忻州。经此一番变动,太原府仅领岢岚一州和十县,其中岚县为岢岚州隶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从保德州划出兴县隶属于太原府岢岚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县并入徐沟县。至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八县;岢岚州辖岚、兴2县。原明代设在太原府的太原右卫,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裁并入太原前卫。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卫、太原前卫同时裁撤。

       民国二年(1913年)3月,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下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四十三县。民国五年(1916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民国六年(1917年)复置清源县,民国七年(1918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

       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会设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围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营盘范围内的市政建设。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将市政公所管辖区划分为四个区。一区署设在红市牌楼,二区署设在前所街,三区署设在西羊市,四区署设在西缉虎营。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未列为地方行政建置。民国十六年(1927年) 废除道置,各县归省直辖。由阳曲县城析置太原市,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辖五个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太原属第四行政主任公署(驻岚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太原县属雁门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日伪太原市改为普通市,隶属雁门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太原县改名晋泉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市辖五个行政区。三十六年,4月,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共十六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1951年3月16日,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并入太原市。6月17日,撤销晋源县建置,并入太原市郊区。1958年11月21日,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交城2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城)2县,由太原市领导。1972年3月9日,原属吕梁地区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1997年5月8日,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各区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

【注释】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714年)省。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