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阳曲县


[日期:2016-08-2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3400次

【由来】
       西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据《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滹沱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清道光《阳曲县志》载:“阳曲乃汾曲之阳。”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年),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

【沿革】
       春秋属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盂县在今县境内,为晋大夫盂丙邑,后废。战国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于今黄寨镇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西汉于今县境置汾阳县,于今大盂镇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年),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

       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元年(605年)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年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元年(618年),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抚城县为乌河县。武德三年(620年),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武德七年(624年),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贞观六年(632年),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贞观八年(634年),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年),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年),复置平晋县。

       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5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太原府。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辖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

       民国元年(1912年)5月,裁府留县,阳曲县直属于山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冀宁道,道尹驻阳曲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阳曲县属第四行政主任公署(驻岚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阳曲全县,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阳曲县属雁门道。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杨兴村,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阳曲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太原市及阳曲、榆次、徐沟、清源、晋源5县由省政府直辖。

       解放战争时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共撤销盂(县)阳(曲)县建制。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阳曲县解放,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初治上原,后徙治黄寨,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

       1949年10月设置忻县专区,阳曲为其辖县。1958年11月21日,撤销阳曲县,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入太原市。1960年1月7日,恢复阳曲县建制,由太原市领导至今。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