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清徐县


[日期:2016-08-2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074次

【由来】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置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徐沟县。1952年6月13日,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

【沿革】
       今清徐县古名梗[gěng]阳,始建于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梗阳属赵国领土。赵惠文王十一年(前288年),秦取梗阳,地入于秦。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灭赵国,设太原郡,梗阳属太原郡。

       西汉郡国并行。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置为代国,梗阳即先属韩国,后属代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州刺史部,梗阳降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县的乡。自此时起,西汉、东汉、三国、晋,梗阳一直为榆次县的西境。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撤销榆次县,梗阳乡随之并入晋阳县。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恢复榆次县,梗阳又随之归属榆次县。

       隋开皇二年(582年),梗阳又归属并州晋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置清源县,在梗阳城北新建县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大业三年(607年),又废清源县并入晋阳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清源县,属并州。五代、金均为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徐沟县,与清源县同属太原府;兴定四年(1220年),以清源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

       元代废晋州,仍为清源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太原路,领11州和清源等10县。大德九年(1305)因大地震,希冀安宁,改太原路改为冀宁路,所辖未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除元代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其中府直辖清源等13县。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八年(1763年),废清源县为乡,隶属徐沟县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复置清源县,民国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冀宁道,清源县、徐沟县均属冀宁道。民国四年(1915年)再度并入徐沟县。民国六年(1917年)恢复清源县,与徐沟县仍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清源、徐沟2县均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清源、徐沟2县属第四行政主任公署(驻岚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晚,日军侵占清源县城。11月22日,日进侵占徐沟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清源、徐沟2县属雁门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清源、徐沟2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改设14个行政督察区,太原市及阳曲、榆次、徐沟、清源、晋源5县由省政府直辖。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八、十三、十五纵队,在徐沟、榆次围歼阎锡山军队的赵承绶部三万余人,并解放清源县城、徐沟县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9日,山西省成立,设汾阳专区,辖清源、徐沟等9县。

       1951年3月16日,撤销汾阳专区,清源、徐沟2县划归榆次专区。1952年6月13日,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县城在清源镇,仍属榆次专区。1958年11月21日,撤销清徐县,将原行政区域划归太原市。1960年1月7日,恢复清徐县建制,由太原市领导。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