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1997年5月8日,设立太原市迎泽区,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太原古城有宜春、迎晖、阜城、振武、承恩、迎泽、拱极、镇远八大城门,分别各自隐含着东、西、南、北的寓意。位居南面的迎泽门和承恩门则典出古代歌谣 《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吹来了温暖和雨泽,养育了万物,使民生富裕,解除了百姓的忧愁。万物和人民都共同迎承着南风的恩泽,故名“迎泽”、“承恩”,两名均寓意“南”。
【沿革】
中华民国以前,今迎泽区分属太原府阳曲、太原两县(今晋源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之后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日伪太原市公署将辖区西界扩展至白家庄,今迎泽区始归入太原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继续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将太原市划分为16个区,即内8区(城区)和外8区(郊区),今迎泽区属内一、二、三、八区及外一区、外二区管辖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5月2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将16个区合并8个区,重新划置“内四区”、“外四区”,今迎泽区属内一、内二、外一、外二区。
1954年6月5日,第一区更名为南城区。1956年,区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6月20日,撤销南城区人民委员会,改置为柳巷、双塔两个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5月18日,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1969年9月7日,成立南城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1日,撤销南城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南城区人民政府。
1997年5月8日,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
[参看“阳曲县”词条]
[参看“太原市晋源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