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今山西省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置山西行中书省,简称山西省,因地处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省简称“晋”,因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为晋国的领地。山西也被称为“三晋”,是因为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并被册封为诸侯,境地分属三国。
而晋国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典故“桐叶封弟”。据《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载: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珪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珪封你。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公旦灭古唐国。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为践行诺言,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
叔虞受封以后,即以“唐”为国号,叔虞也被称作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就把“唐”改称为“晋”。但晋国一直是个小国,直到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有赵衰、狐偃等辅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也称霸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