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战国时,地属赵国,名叫离石邑,因东北有离石水(今北川河),因水取名。西汉初年置离石县。其后几度废撤,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离石县并入石州。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读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石州为永宁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清朝旧制中府、州、厅为县,永宁州即改永宁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与河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永宁县重复,而改置在江西永宁县之后,应即酌改。查该县在汉为离石县,今州北有离石山,拟即定名离石县。1996年5月,离石县改为离石市(县级)。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地设市(2004年7月9日,正式挂牌),离石市改成离石区。
【附加】
《吕氏春秋》载:“吕梁未发,盖河水中有石绝处也,今离石西有此悬绝,世谓之黄梁。石绝水为梁,大石在水中,禹发而通之。”
【沿革】
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属太原郡。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县东北有离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
西晋,离石县属西河国(治隰城,由兹氏县改)。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立后赵,石勒“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帅刘渊起兵反晋,建北汉政权,置都于离石。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天兴元年(398年)增设离石镇。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于离石城内置西汾州。天保三年(552年)以离石镇置昌化县,属西汾州怀政郡。北周建德年间(571年—577年),西汾州改称石州。建德六年(577年)昌化复名离石。
隋大业元年(605年)石州改离石郡,辖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5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离石郡复改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石州,期间所辖未变。五代时期,石州境域内所属未变。
北宋,离石、平夷、方山为石州辖县,定胡、临泉为晋宁军辖县。金代,晋宁军被撤销,定胡、临泉改属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离石县并入石州,中统三年(1262年)复置离石县。此时,石州仅辖离石县和宁乡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离石县再次并入石州,属太原府。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读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石州为永宁州。清代,沿袭明制未改。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清朝旧制中府、州、厅为县,永宁州即改永宁县,属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1月,因与河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永宁县重复,查该县在汉为离石县,今县北有离石山,复改离石。5月,中路道改名为冀宁道,离石县属冀宁道。民国七年(1918年)3月,析离石县北部碛石、柳林、方山3处县佐辖境置方山县,因县境有方山,故名。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离石、方山县均直属于山西省政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4日,日军占领离石城。6月27日,伪山西省公署正式成立,次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离石县属冀宁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二十九﹙1940年﹚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民国三十年(1941年)析置离东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旬,由离石县部分地析置柳林市,隶属离石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继续担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山西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后改为14个),离石县隶属第四区。9月13日,晋绥野战军七一八团(也叫八团) 解放了离石县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离东县并入离石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成立兴县专区,离石县属兴县专区。12月17日,柳林市裁撤,并入离石县。1952年6月,撤销兴县专区,离石县划属榆次专区。1954年离石、方山合并,县名改离山县。1958年7月1日,榆次专区改称晋中专区。同年11月10日,1958年离山、中阳合并,县名复改离石。1960年,中阳县恢复。1971年5月1日,离石县,方山县分置,原离石县迁驻柳林,新置离石郊区。两县均划属新成立的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10月,离石县改为柳林县,离石郊区恢复为离石县,离石县城成为吕梁地区驻地。1978年4月,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离石县隶属吕梁地区行署。1996年5月,离石县改为离石市(县级)。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地设市(2004年7月9日,正式挂牌),离石市改成离石区,属吕梁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