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中阳县


[日期:2016-01-01]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887次

【由来】
       战国为赵之中阳邑。秦代,置中阳县,东汉末年废入离石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为纪念讨胡战争的胜利,析离石县地置平夷县、宁乡县。隋大业初,宁乡县省入离石县,仍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因为“平夷”涉及到民族歧视和敌意,改平夷县为“宁乡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当局鉴于宁乡县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且与乡宁县极易混淆,遂决定启用其境内历史地名“中阳”,改宁乡县为中阳县。

【沿革】
       战国为赵之中阳邑,秦代置中阳县,属太原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31县为韩国”,封韩王信于晋阳,其中便包括中阳县。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组建西河郡,将原属太原郡的中阳等10县划入,直到东汉末期。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将南匈奴五部安置入居于今山西的中西部地区,即左部居太原兹氏(今汾阳南);右部居祁(今祁县东南);南部居蒲子(今隰县);北部居新兴(今忻州);中部居大陵(今文水)。由于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曹魏政权将中阳县治所东迁至今孝义市境,旧中阳县地并入离石县。

       自中阳县东迁后,这里成为南匈奴和后来山胡聚居的区域。所谓“山胡”是东汉以来内迁民族的混血后裔,北魏时,遍布于整个吕梁山区。随着山胡势力日益强盛,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山胡中有一支强大的部族被称为“离石胡”,便居住在今离石、中阳一带。从北魏政权到北齐、北周政权都对山胡进行过大规模清剿,“胡荒”才渐渐平息。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为纪念讨胡战争的胜利,特在吕梁一带设置了一批有关郡县名,如:窟胡郡、定胡郡、归化县、平夷县、宁乡县等等。其中的平夷县治所就在今中阳县城;宁乡县治所在今中阳县东的柏窳山附近。

       隋大业初,宁乡县省入离石县,仍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改名原因是因为“平夷”涉及到民族歧视和敌意。此后“宁乡”取代“平夷”,隶属石州。元属太原路,后复属石州。明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石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石州为永宁州。明、清,宁乡县属太原府永宁州。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除府州,置中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当局鉴于宁乡县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且与乡宁县极易混淆,遂决定启用其境内历史地名“中阳”,改宁乡县为中阳县。同年5月,中路道改名为冀宁道,中阳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中阳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季,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翌年2月,改设为9个行政督察区,中阳县隶属第四区(驻石楼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24日占领了中阳县。6月27日,伪山西省公署正式成立,次年4月,日伪山西公署设置了雁门、冀宁、河东、上党4道,中阳县属冀宁道,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继续担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山西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后改为14个),中阳县隶属第四区,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山西国民政府垮台。

       1949年10月,新设汾阳专区,中阳县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汾阳专区撤销,中阳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6月,中阳县划属榆次专区。1958年7月1日,榆次专区改称晋中专区。同年11月10日,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称离石县。1960年复置中阳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中阳县属之。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成立,中阳县划归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8年4月,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中阳县隶属吕梁地区行署。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地设市(2004年7月9日,正式挂牌),中阳县隶属吕梁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