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置良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徙治今县城北14千米方山村,改名方山县。金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方山县升方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方州降为方山县,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民国七年(1918年)3月,析离石县北部碛石、柳林、方山3处县佐辖境,再置方山县。
【沿革】
县境战国时期始置皋狼邑,属赵国地。西汉置皋狼县(故治在今县城南18千米南村堡)属西河郡。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属太原郡。东汉末废。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今县境左国城为匈奴刘渊所都,即十六国汉。后迁都平阳,故址在今临汾地区临汾市境。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置良泉县,属怀政郡(离石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良泉县属石州。北周静帝大象年间(579年—580年)析离石县地增设窟胡县,并置窟胡郡,属石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窟胡郡,改窟胡县为修化县,属离石郡。大业三年(607年)改良泉县为方山县,徙治今县城北14千米方山村。大业十四年(618年)废修化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方山县属之。武德三年(620年)州废,方山县改属石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方山县治移往今古贤,仍属石州。金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方山县升方州。金宣宗贞四年(1216年),县治迁于积翠山。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方州降为方山县,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属石州。
民国七年(1918年)3月,析离石县北部碛石、柳林、方山3处县佐辖境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废道制,方山县直属于山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季,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依地形将山西划为7个大行政区,方山县属第四行政公署。翌年2月,改设为9个行政督察区,方山县隶属第二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30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方山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日军侵占方山的这6年时间里,日本侵略者在方山大地上制造了上百起惨案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相继建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晋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第二济南区公署,方山县属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方山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方山县属晋绥边区三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省设为16个行政督察区(不久改为14个),方山县隶属第四区,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山西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三十八(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合并后设晋西北行署,下设4个分区,方山县属离石分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方山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1日,撤销兴县专区,县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后,改名离石县(1996年升级为县级市)。
1971年5月1日,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属新成立的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4月,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方山县隶属吕梁地区行署。2003年10月23日,吕梁撤地设市(2004年7月9日,正式挂牌),离石市改成离石区,方山县隶属离石区。2004年6月,方山县直接隶属吕梁市。
【注释】
①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占方山的这6年时间里,杀死无辜百姓千余人,残害我八路军、游击队、民兵和地方干部一百多人;烧毁村庄59个,烧毁窑洞、房屋19121孔(间)、焚毁庙宇76座、抢走粮食5728石,白洋9949余元、大牲畜1923头(匹)、猪羊7156余只,其他财物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