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州由军事州升为节度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兴庆军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宋徽宗即位前封端王,故端州是宋徽宗的发迹地,宋徽宗取“开始带来吉庆”之意亲书“肇庆府”三字赐予肇庆,因“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肇庆”由此得名。
【沿革】
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端州。
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
清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1949年11月,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肇庆镇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3年9月,高要撤县设市(县级),同年11月25日撤销四会县,设立四会市(县级)。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
[ 参看“肇庆市端州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