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隋以前,一直为高要县治所在地。隋开皇九年(589年)置端州。当时西江称端水,端水旁设州,故名“端州”。1988年3月,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地级),原县级肇庆市改为端州区。
【沿革】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南越王赵佗击并桂林郡建苍梧国,本地属苍梧国。元鼎六年(前111年),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降汉,汉置苍梧郡高要县,本地为高要县治。元封元年(前110年),高要县置盐官。
三国时,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军败刘表军于羚羊峡口。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交州置广州,本地属吴辖下的广州。建兴七年(229年),撤销广州并入交州,本地属交州。永安七年(264年),再分交州置广州,本地属广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苍梧太守王毅降晋,本地归晋。太康二年(281年),晋置西江督护。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以高要为子相(时县分子相、男相、令、长四等)。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郡置州,本地为端州治。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废州置郡,本地为信安郡治。
唐废信安郡,置端州,本地复为端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高要郡为端州。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刘隐称藩于朱温,本地属刘隐统治。乾亨元年(917年),刘隐之弟刘岩称帝,史称南汉,本地属南汉。
宋开宝三年(970年),西江诸州降宋。绍圣三年(1096年),封遂宁郡王赵佶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赵佶登帝位,升知端州军事为兴庆军节度,以郑敦义为兴庆军节度使。政和三年(1113年),郑敦义筑砖城。同年知端州事升格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改兴庆府为肇庆府。兴庆军节度使亦改肇庆军节度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同知广南西道宣慰使朱国宝率军攻克肇庆。改肇庆府为肇庆路,隶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广南西道。至元十七年(1280年),定肇庆路为下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福建广东道。至元二十年(1283年),福建广东道分置海北广东道与福建闽海道,肇庆路隶海北广东道。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由韶州攻至肇庆。改肇庆路为肇庆府,隶广东行省岭南道。立肇庆千户所。正统四年(1439年),始建岭西分守道署,辖肇庆、高州二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高要县置高明县。
清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总兵许尔显占领肇庆。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清朝两广总督李率泰开府肇庆。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府迁驻广州,肇庆原两广总督府改督抚行台。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肇庆。
1949年11月,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县级肇庆市改为端州区,为肇庆市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