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都自栎阳迁今市区东北22公里窑店镇纪家道一带,并置县。据《三辅黄图》:“咸阳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古文中“咸”意为“全”或“都”。)
【沿革】
西周为京畿地。战国为秦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都自栎阳迁今市区东北22公里窑店镇纪家道一带,并置县秦统一后,秦始皇仍都于此,前后为秦都144年。秦置内史,辖有咸阳县。
西汉分属右扶风和左冯翊,高祖元年(前206年)改咸阳县为新城县,七年废入长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置茂陵县,元鼎三年(前144年)置渭城县,属右扶风。西汉还在今市区北部置长陵、阳陵县,属左冯翊;安陵、平陵县,属右扶风。东汉废渭城县,长陵、阳陵改属京兆尹,右扶风郡治由长安迁至槐里(今兴平市东南5公里南佐村)。兴平元年(194年)置新平郡,治漆县(今彬县)。三国魏长陵、安陵、阳陵三县废,改右扶风为扶风郡,郡治仍槐里。黄初元年(220年)改平陵为始平县,茂陵县并入。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析扶风郡地置始平郡,治槐里,扶风郡改为扶风国,治所由槐里迁郿县(今眉县东北15里)。西晋又置灵武县于今咸阳市东。十六国后赵析始平、长安二县地置石安县,治今泾阳县。
前秦在长陵旧城置咸阳郡。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并始平郡入扶风郡,扶风郡治迁好畤(今乾县东好畤村)。太和十一年(487年)于美阳县(今咸阳市杨陵区)置武功郡;太和二十年咸阳郡治迁泾阳。永安元年(528年)在三原(今三原西北)置建忠郡。西魏于宁夷县(今礼泉县北)置宁夷郡,大统十四年(548年)于新平郡增设南豳州,废帝三年(554年)南豳州改为豳州。西魏末宁夷郡改名秦郡。北周于云阳(今泾阳县口镇南长街一带)置云阳郡,建德二年(573年)并灵武入石安,省武功郡、秦郡、建忠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扶风、新平、咸阳、云阳四郡,废石安入泾阳。大业二年(606年)撤销豳州。义宁二年(618年)于新平县(今彬县)复设新平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泾阳、始平县地于白起堡(今渭城区任家嘴)置咸阳县,属雍州;同年改新平郡为豳州;三年增设稷、泉二州,稷州治武功县(今县西北武功镇),泉州治石门县(今泾阳县北)。贞观元年(627年)撤销稷、泉二州。天授二年(691年)增设鼎州,治云阳县(今泾阳县北云阳镇),复设稷州。久视元年(700年)撤销鼎州;大足元年(701年)撤销稷州。开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州为邠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邠州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复为邠州。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县(今乾县)置乾州。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乾州;政和七年(1117年)又以奉天县置醴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乾州。元代属奉元路和邠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咸阳县治于今址。明、清属西安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州属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在境内设立邠县、咸阳、三原三个分区。
1950年咸阳分区改为咸阳专区,1952年析咸阳县城区置咸阳市。1953年元月撤销咸阳专区,咸阳市属省。1958年并咸阳县入咸阳市。1961年复置咸阳专区,1964年因邠县、鄠县、醴泉、栒邑、盩厔用字生僻,改为彬县、户县、礼泉、旬邑、周至。1966年咸阳市改属西安市,1971年属咸阳地区。1983年9月9日,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升为地级市。咸阳市设立秦都区。原咸阳地区的永寿县、乾县、长武县、彬县、兴平县、淳化县、旬邑县、礼泉县、三原县、泾阳县和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原咸阳地区的户县、周至县、高陵县划归西安市。1984年6月地级咸阳市正式挂牌。1986年析秦都区东部地置渭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