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法国人谢瓦利埃·西佛拉克在木制动物前后装进。这种“车子”没有导向装置,不能拐弯,只能在平地上直线慢行。然而,它即是自行车的前身。1816年,德国人巴龙·卡尔·冯·德赖斯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一根木梁前后各安一只木轮,木梁上装鞍座;骑车人坐在鞍座上,双脚交替蹬地前行;前轮装有“车把”,可以使它左右摆动,以掌握方向。
1839年,苏格兰铁匠柯克帕特里克·麦克米伦制做了第一辆有曲柄连杆和踏脚(脚镫子)的自行车,从此骑车不再用双脚登地。1845年,另一位苏格兰人加文·达尔泽尔改进了麦克米伦设计的样式,他将踏脚同鞍座置于垂直角度,以便用力。
1861年,法国人皮埃尔·米肯和他的儿子欧内斯特制作了前轮装有踏脚和车闸的自行车。他们的车子被称作“摇摆脚踏车”,这是因为车子采用铁皮包边的木轮,当笨重的木轮在鹅卵石铺的路而上行走时,总是摇摇晃晃的。1869年,一种能够减轻颠簸的橡胶车轮代替了这种铁边木轮。早期自行车速度很慢。踏脚转动一圈,前轮随之转动一圈。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车速,前轮被造得越来越大。因而当时的自行车一般都是前轮大,后轮小。1871年,当这种“高轮”车被采用时,其前轮直径为40-48英寸,后轮为16英寸。
1879年,英国人哈里·劳森设计了一种用铁链条带动车后轮的自行车,他把自己设计的这种车子叫作“安全自行车”。1886年,詹姆斯·斯塔利在此基础上制造出一种典型的近代自行车。他将自行车的前后轮改成一样大小,直径为30英寸;两轮间相距41英寸;鞍座置于两轮中间,高度为40英寸;鞍座下面装有踏脚和齿轮链盘,并配有滚珠轴承、弹簧坐垫等。1887年,斯塔利又在他的自行车上安装了车铃。
1888年,爱尔兰人约翰·邓洛普发明了充气内胎;1892年,美国人约翰·帕尔默试制出有纹外胎。这样,自行车便改进得与今天大同小异了。20世纪日常使用的自行车规格趋于标准化,到六十年代便固定了下来:成年人的车轮直径为26英寸,儿童则为16英寸。
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在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送到上海,这种车称为“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随后上海兴起了人力车的修、租、贩制业。
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出版的《申江胜景图》首次记载了中国开始出现骑自行车的情景:“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寥寥可数,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英商怡和、德商禅臣、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 原来设摊修理马车、人力车的诸同生,选址于南京路(今南京东路)604号,开办了同昌车行,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有惠民、曹顺泰等六七家车行,销售人力车、马车及自行车零配件,以卖带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人在中国上海、天津和沈阳三地先后开设自行车厂,但产量极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使中国有了自已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共只有1.5万辆左右。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年之后,凤凰牌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1974年诞生了金狮牌自行车,1976年建厂于常州。60、70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
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90年代,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品牌的进入,如: GIANT捷安特(台湾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Merida美利达(于1972年台湾,台湾自行车第一品牌)、TREK崔克(于1976年美国),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特别是捷安特从进驻内陆后基本上每年都是排名第一,使“永久、凤凰、飞鸽”不在独享殊荣。轻便车、折叠车、山地车、变速车、赛车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