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鄂尔多斯市


[日期:2021-01-20]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824次

【由来】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分为6个旗,置伊克昭盟。“伊克昭”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大庙”。“伊克”蒙语,是“大”的意思;“昭”或“召”是“庙”的意思。2001年2月26日,撤销伊克昭盟和县级东胜市,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把原有的主儿勤部、乞颜部、克烈部、乃蛮部部落首领的旧营分别交由四位夫人管领,形成了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鄂尔多)。

【沿革】
       夏朝,今鄂尔多斯为“九州”中的雍州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商灭夏后,夏桀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方。

       商末,猃狁民族日渐强大,占据今鄂尔多斯高原。周宣王元年(前827年)和周宣王六年(前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猃狁,并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城。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今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部分地区属魏国上郡辖区。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被秦战败,魏把上郡割让于秦。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诱杀义渠王,攻灭义渠国,在鄂尔多斯西南部设置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秦国所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被称作“新秦中”。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西汉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杭锦旗一带设朔方郡,郡下设临戎、沃野、临河、广牧、朔方、呼遒、渠搜等县;准格尔旗北部地区设云中郡,郡下设沙南县;在今准格尔旗东部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设西河郡,郡下设谷罗、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个县;在今乌审旗一带设上郡,郡下设奢延、白土、高望3县。

       始建国二年(10年),王莽篡权后,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云中郡改为受降郡,西河郡改为归新郡。东汉建立后,恢复原名。建武十一年(35年)撤销朔方郡,建武二十年(44年)撤销五原郡,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归并州(今太原市)领有。建武二十六年(50年),今鄂尔多斯地区又分隶于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辖有今鄂尔多斯杭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带,下辖朔方县、广牧县、大成县;五原郡辖有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北部一带,下辖河阴县、曼柏县;云中郡辖有今准格尔旗东北部地区;下辖沙南县;河西郡辖有今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西南部一带,下辖美稷县、平定县;上郡辖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乌审旗一带,下辖榆林县、奢延县。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开为游牧区。

       前赵(汉赵)光初二年(319年),后赵在今杭锦旗北部建立朔州。夏国龙升元年(407年),赫连勃勃在今乌审旗南部萨拉乌素河畔建立大夏国,史称统万城。北魏始光二年(425年),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边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武川六镇,统万城改为统万镇。在今准格尔旗黄河沿岸一带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带建立西安郡。以统万镇为中心设夏州,夏州下辖化政郡,该郡下辖革融县、岩绿县;阐熙郡下辖山鹿县、新囶县;金明郡下辖永丰县、启宁县、广洛县;代名郡下辖呼酋县、渠搜县;灵州辖今鄂托克前旗一带,盐州大兴郡辖今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带,五原郡辖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一带,东夏州上郡沃野镇、悦跋城辖今鄂托克前旗西部一带。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裁朔州,将朔州在今鄂尔多斯的地盘归入并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夏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一带设榆林郡、下辖榆林县、富昌县、全河县;在今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相邻地区设朔方郡,下设岩绿县、宁朔县、德静县、长泽县;在今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的部边沿设五原郡,开皇五年(585年)曾在这里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大同城;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沿黄河地区设灵武郡,下辖杯远县、灵武县、回乐县、弘静县、丰安县;在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带设盐川郡,下辖五原县。

       唐咸亨三年(672年)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在今准格尔旗、东胜区东部设胜州,下辖榆林县、河滨县;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及乌审旗一带设夏州,下辖岩绿县、德静县、宁朔县、长泽县;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设宥州,下辖延恩县、归仁县、怀德县、长泽县;在鄂托克前旗的南部设盐州,下辖五原县;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区设灵州,下辖怀远县;在杭锦旗北部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

       辽神册元年(916年),契丹攻破后唐的振武军,更名为振武县,并将胜州居民迁往黄河以东,胜州被废弃。同时,在黄河东岸置东胜州,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地设州治,因在原胜州以东,故名“东胜州”。天显四年(929年),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讨司(治天德军),下辖富民县、振武县;在今达拉持旗西南部、东胜区东部置河清军;在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东胜市东部一带设全肃州;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东部设东胜州,下辖榆林县、河滨县;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设云内州,下辖柔服县、宁人县。

       五代十国时期,鄂尔多斯分别被党项羌人、灵武节度使(亦称朔方节度使或灵盐节度使)、振武节度使占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在今鄂尔多斯东部地区设麟州新秦郡,下辖新秦县;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设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设盐州。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西夏占据大部分地区。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将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划归陕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划归甘肃行省;在乌审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东胜市一带设察汗脑(皇室封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下东胜州(今托克托县古城),置东胜卫。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察罕脑儿卫。明朝初期,整个鄂尔多斯地区为东胜卫管辖。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始,蒙古鞑靼部所属各部先后入居鄂尔多斯地区,虽然明朝也屡次对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各部用兵,但靡兵费饷,未达目的,只好修筑修筑长城,自此倚边墙而守,放弃河套。这里为达拉特、墨尔根等部牧地。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后,为鄂尔多斯万户之一鄂托克地,后由卫达尔玛统辖。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与后金订立盟约,承认是其藩属。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分为6个旗,置伊克昭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被开垦的地区设置东胜厅,管理郡王和扎萨克两旗和当地汉民事务,隶属山西归绥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胜厅设立抚民理事府,寄治包头镇。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爆发。山西革命军占领包头镇,将包头镇、东胜厅、五原厅合为包东州,不久又重新分设。

       民国初年,当时鄂尔多斯地区仍设7旗1厅。民国元年(1912年),将东胜厅(在今罕台庙乡)迁至今羊场壕乡,改置东胜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立绥远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省,伊克昭盟隶属绥远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在乌审旗西部思家洼成立乌审旗苏维埃政府;3月,撤销乌审旗苏维埃政府,后设中共乌审旗工委;10月,在鄂托克旗南部设中共三段地工作委员会,后又成立中共伊盟工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4日,日军攻占归绥,扶植德王成立蒙疆组织统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木肯淖、桃力民一带设抗日动员委员会,6月成立中共桃力民工作委员会,8月在达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解散桃力民抗日动委会,成立伊克昭盟桃力民蒙汉联合抗敌委员会;5月,在准格尔旗北部成立中共萨托工委,国民党在达拉特旗耳字壕设组训处;9月成立中共准格尔旗工委。同年9月,日本扶植德王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伊克昭盟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日本迫使蒙疆奉汪伪政权为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伊克昭盟的控制权仍属国民政府的绥远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准格尔旗南部长滩镇设国民党山西省河曲县政府;冬季,中共伊盟工委在达拉特旗青达门区成立区委。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三段地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在城川成立特别区委。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垮台,国民政府收复失地。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成立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三段地蒙汉自治联合会、城川蒙汉自治联合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为伊东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达工委。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5日;在准格尔旗南部成立黑界地蒙汉联合会;7月24日,成立东郡工委,撤销准达工委,成立准格尔旗工作委员会。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11日,达拉特旗工委成立;5月1日,伊东、伊西两个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5月22日,成立伊盟自治政务委员会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通电宣布起义,和平解放。同年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改称绥远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达尔扈特区人民政府。1968年3月23日,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伊盟政府机构。1980年1月,撤销伊克昭盟革命委员会,恢复伊盟政府。1983年10月10日,撤销东胜县,设立县级东胜市。2001年2月26日,撤销伊克昭盟和县级东胜市,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隶属鄂尔多斯市。

【注释】
       ①亦作“獯粥”。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夏商时称獯鬻,周时称猃狁,秦汉称匈奴。《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赵岐注:“獯鬻,北狄彊者,今匈奴也。”《后汉书·南匈奴传》:“昔 獫狁 獯粥 之敌中国,其所由来尚矣。”李贤注:“周曰獫狁,尧曰熏粥,秦曰匈奴。”      

       ②桃力民,桃力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名字源自蒙古语“查汗桃日莫”,意为“向阳的白泥壕”。清末民初,这块蒙旗属地开始放垦租耕,大量汉民商贾接踵而来,称谓逐渐演化为汉语谐音桃力民。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