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日期:2021-01-20]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381次

【由来】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划云州的榆林、富昌、金河3县设置胜州。辽神册元年(916年),契丹打败振武军,将胜州居民迁往黄河以东,胜州被废弃。同时,在黄河东岸置东胜州,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地设州治,因在原胜州以东,故名“东胜州”,但今区境不属于东胜州管辖。“胜”含有决胜、取胜之义,东胜即表示在原胜州之东。

【沿革】
       夏代为獯鬻[xūn yù](也作荤粥)部落活动的地区。商代为贡(甲骨文记作“上工下口”)方、鬼方等部族的游牧之地。西周时成为猃狁之牧境。春秋初期被林胡等部族占据。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72年)秦修筑长城,长城以东属秦国上郡,长城以西属楼烦、白羊游牧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占据黄河以南地,区境全部属秦上郡。

       秦末,中原大乱,无人戍边,匈奴南下,今区境为匈奴冒顿单于驻牧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击败匈奴、楼烦、白羊等部落,区境归汉所辖。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设西河郡,区境属西河郡辖地。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卢芳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郡,区境属其所辖。建武十六年(40年),卢芳北逃匈奴,区境复归东汉西河郡。建武二十年(44年),南匈奴投靠汉王朝,区境并进入西河郡。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所由平定迁至离石,区境成为南匈奴牧地。

       晋元康五年(295年),鲜卑族拓跋猗卢出兵击败匈奴,今区境被拓跋部所据。永嘉四年(310年),匈奴铁弗部刘虎由晋北迁居境内,并归前赵,今区境成为前赵辖地。
后赵石勒元年(319年),今区境属后赵朔州地。前秦建元元年(365年),苻坚封铁弗部酋长刘卫辰为夏阳公,今区境为前秦所辖。北魏登国六年(391年),今区境归北魏所辖,后为后秦辖地。

       北魏天赐四年(407年),匈奴一支铁弗部建立大夏国,今区境为赫连勃勃大夏幽州代来城辖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灭夏,今区境复北魏。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北魏置夏州,今区北境属夏州化政郡。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今区境属西魏夏州化政郡。北周元年(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今区境属北周夏州弘化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榆关总管,境内属其管辖。开皇七年(587年),置榆林县,今区境东部为云州榆林县辖地。开皇十年(590年),置富昌县,今区境为云州富昌县所辖。开皇二十年(600年),划云州的榆林、富昌、金河3县设置胜州,今区境属胜州富昌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胜州为榆林郡,今区境属榆林郡富昌县,恭帝义宁元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年(617年~628年),今区境先后为郭子和、梁师都所据。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军打败梁师都后,仍置胜州。今区境大部属胜州,西部一小部属夏州。天宝元年(742年),胜州改为榆林郡,辖榆林、河滨2县,今区境属河滨县。乾元元年(758年)唐将榆林郡复改为胜州,今区境属胜州河滨县。

       辽神册元年(916年),契丹攻破后唐的振武军,更名为振武县,并将胜州居民迁往黄河以东,胜州被废弃,今区境东部归契丹所有。同时,在黄河东岸置东胜州,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地设州治,因在原胜州以东,故名“东胜州”,隶属西京道。但今区境不属于东胜州管辖。

       宋景德二年(1005年),平夏部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与宋和好,宋真宗封其定难军节度使、平西王,今区境西部属于党项领有的夏州。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辽征西夏,设立河清军,今区境东部隶属于辽,西部隶属于西夏。西夏元德八年(1126年),今区境全部为西夏所据。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军征伐西夏,今区境为蒙古辖地。元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今区境属元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东胜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废东胜州,置东胜卫,隶大同行都指挥使。东胜卫领五个千户所,今区境属五花城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5卫。翌年,又并5卫为左右2卫,今区境为东胜右卫辖地。永乐元年(1403年),今区境被蒙古部所据,东胜右卫城迁至遵化县。正统元年(1436年),今区境复为明所辖。正统三年(1438年)九月,明复置东胜卫。景泰二年(1451年)至明末,蒙古鞑靼孛来、毛里孩、阿罗出、火筛、鄂尔多斯等部落先后驻牧今区境。

       明正德五年(151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为便于统辖,恢复万户组织。鄂尔多斯万户此时为右翼三万户主干,驻牧河套。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与清廷订立盟约,承认是清朝藩属。今区境为后金藩属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分为6个旗,置伊克昭盟。今区境大部属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扎萨克属地,铜川镇属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扎萨克属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置东胜厅,管理郡王和扎萨克两旗和当地汉民事务,隶属山西归绥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胜厅设立抚民理事府,寄治包头镇。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爆发。山西革命军占领包头镇,将包头镇、东胜厅、五原厅合为包东州,不久又重新分设。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东胜厅改置东胜县,隶山西归绥观察使,县治寄包头文曲巷广生店。境内蒙古族仍归属各旗管理,这种“蒙不归县,汉不属旗”的政策一直持续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民国三年(1914年)晋绥分治,建绥远特别行政区,东胜县归其所辖。民国五年(1916年)县治再度寄设于包头。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绥远省,东胜县归绥远省直辖。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治由包头移驻县境陶油坊(今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境内)。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羊场壕旧衙署处建成县城,县治移驻城内。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东胜县隶属绥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国民政府以第一区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3县及旧第三区东胜县组成新“绥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计辖4县,专署驻东胜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东胜县随国民党绥远省通电宣布起义,和平解放。同年12月,东胜县由绥远省直辖县改归绥远省伊克昭盟所辖。1954年3月5日,撤销绥远省建制,东胜县随伊克昭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领导。

       1958年3月,东胜县鸡盖沟乡的红旗、新胜、民胜3个高级社划归达拉特旗。1968年1月28日,东胜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政府。1980年5月20日,撤销东胜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政府。1983年10月10日,撤销东胜县,设立县级东胜市,仍归伊克昭盟领导。1984年1月1日,东胜正式撤县设市。2001年2月26日,撤销伊克昭盟和县级东胜市,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设立东胜区。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