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芝罘[fú],因古“之罘山”得名。据《史记》载,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之罘山,始有之罘之名。清朝以后改为“芝罘”。芝为灵芝,罘为网,引申为屏障,因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在之罘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设置狼烟墩台,遂又有烟台之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立烟台特别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烟台设为省辖市。1958年6月,烟台由省辖市改为莱阳专区辖市。10月18日,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83年10月15日,烟台地区改为烟台市(地级市),原烟台市(县级)改为芝罘区,以辖区内芝罘岛(山)为名。
【沿革】
商和西周时期,地处莱国之东,称东夷。春秋时齐灭莱后,为己其、牟、莱族移民区,属东莱地。战国时齐灭东莱后属齐地。秦时地属胶东郡腄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东莱郡。至东汉,先后属青州东莱郡之腄县地和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福山区古现一带)。三国魏时因之。
西晋改东莱郡为东莱国,仍属牟平县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之东牟郡牟平县地。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青州东莱郡、光州东牟郡之牟平县地。北齐废东牟郡入光州长广郡,地属文登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并省诸州,复置东莱郡,地属东莱郡文登县。唐武德六年(623年)属登州清阳;贞观元年(627年),并省州县,废登州、清阳,地入莱州文登县;唐麟德二年(665年) ,析文登西境,于莱州东牟(今牟平区)复置牟平县,地属牟平县。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牟平县改属登州。
五代梁、唐、晋、汉、周时均为登州牟平县地。北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设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地属京东东路登州牟平县。金改宋之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将原伪齐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两县所立宁海军升为宁海州,地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
元初,登州隶属益都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属般阳路,今芝罘地属山东东西道般阳路登州福山县。明初属莱州府登州福山县。洪武九年(1376年),升登州为府,境域大部属登州府福山县地,小部分属宁海州牟平县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在之罘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设置狼烟墩台,所以该地亦称烟台。清代先后属登莱青道和登莱青胶道登州府福山县地。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设道,福山县烟台(今芝罘区)即为胶东道驻地。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福山县烟台(今芝罘区)为属东海道驻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道废制,福山县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在芝罘地域建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至此,烟台始脱离福山县,独立建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烟台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烟台设为省辖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3日,日军占领烟台。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烟台市为登州道驻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烟台解放后,划属胶东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后,烟台市为胶东行署直辖市。
1950年5月,胶东区撤销,烟台市隶属文登专区,9月改为省辖市。1958年6月,烟台由省辖市改为莱阳专区辖市。10月18日,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烟台市遂归烟台专区管辖。1967年2月27日,烟台专区改为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10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所辖未变。1983年11月,撤销烟台地区,组建地级烟台市,原烟台市(县级)改为芝罘区,为烟台市直辖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