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因潍河而得名。1983年9月潍县撤销,次年1月,寒亭区成立。“寒亭”源于古寒国。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
【附加】
寒浞(也有史书称“韩浞”或“寒漪”)是伯明氏后代,其祖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有功于黄帝朝,黄帝将他封于寒(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其属地称为伯明国(亦称寒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
【沿革】
古为寒国,传为夏代寒浞所建;至秦属齐郡,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汉称平寿县,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改北海郡为高阳郡,治所在下密。潍县境内有下密、平寿、胶东3县。隋代,潍地仍置北海郡,时有北海、下密2县。后废胶东县,而置潍水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于北海县置潍州,武德八年(625年)潍州废,北海县属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北海县建北海军,乾德三年(965年) 仍为北海县,为潍州治。金、元两朝,北海县均为潍州治。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潍州,改称潍县,为潍县治,属莱州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潍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平度州降为散州,潍县直属莱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设道,潍县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莱胶道,潍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潍县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0日,日军侵占县城,3月5日,日伪山东政府在境内设鲁西道,辖32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又改为兖济道,潍县属之。此期间,民国县政府游离于农村,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民国县政府进驻潍城,至1948年4月潍城解放。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第五区建立了抗日民主区政府,直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0月,潍县北部之四、五区和寿光县九、十区合并为寿潍县,隶属清河区清东地区,同年冬,改属渤海区三地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寿潍县建制撤销,由潍县北部地区与昌邑县北部地区合并成立昌潍县,隶属中共渤海区五地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昌潍县撤销,恢复潍县建制。同年10月,将潍县分为潍北、潍南两县,皆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潍城解放后,将城区、坊子、城南二十里堡等地划出,成立潍坊特别市,隶属山东省政府。同年8月,将望留办事处4个区,潍南县4个区,潍北县2个区析出,合并建立潍县(新潍县),隶属昌潍专区。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3月13日,区改为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昌潍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1983年9月,潍县撤销。1984年1月,在原潍县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寒亭区、潍城区、坊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