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吕后七年(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置诸县,据信舜的出生地在境内的诸冯村①,诸县由此得名。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撤销诸县,并入东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治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
【沿革】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年),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年)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东汉建初五年(80年),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年~271年),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年),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年),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南北朝时期,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年),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时期,唐天祐四年(907年),诸城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年),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936年),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后晋亡,县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年),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亡,诸城县始归于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以密州为防御州,诸城县属密州。开宝五年(972年)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年),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民国二年(1913)1月,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莱胶道,诸城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诸城县直隶于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诸城县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4日,日军侵占诸城县,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诸城县属鲁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诸城县属沂州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之后,国民党诸城县长杜仲舆弃职而逃,诸城国民党驻军也仓皇撤走,全县一时变成无政府状态。同年12月,中共诸城临时县委成立。因屡遭叛徒出卖和日伪的围剿,再加内部“肃托”,大批的党员干部牺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诸城县级党组织解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下旬,重建中共诸城县委,同时成立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成立,仍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诸城县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1950年5月设置胶州专区,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撤销胶州专区,诸城县改属昌潍专区。1967年3月13日,诸城县属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昌潍地区行政公署,诸城县属昌潍地区。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诸城县属潍坊市。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注释】
① 关于舜的出生地,说法有四:第一种说法,说舜出生于山东诸城诸冯。 依据是《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第二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河南濮阳。依据是刘藻在《曹州府志》卷四的舆地志中所说:“姚圩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圩’。
第三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山西运城境内的永济市。《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而诸冯,雷泽,陶城,历山(中条山),这些古地名均在永济市境内,且负夏就在今运城市垣曲县。
第四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湖南永州。根据是永州境内有诸冯,因《水经注》云“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其间所提到的“管道县”即是现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城(冯乘)、冯岗、冯河,统称为“诸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