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境内有密水,因高密在密水的上游,即密水高处而得名。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
【沿革】
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
西汉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
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
隋开皇五年(585年),废高密郡,改胶州为密州,高密县属密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密州为高密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年),复为密州,属河南道。五代建置、隶属相沿唐朝。
北宋,高密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属莱州府。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属胶州。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设道,高密县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莱胶道,高密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高密县直隶于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高密县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高密。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高密县属鲁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高密县属莱潍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设置胶东行署区,辖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滨北五专区,高密县属滨北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由胶县、高密两县胶济铁路以北地区析置,治夏庄(今山东高密市区东北)。以两县首字为名。同年8月13日,中共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5个行政公署,高密属滨海行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并入胶县、高密两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3月13日,高密县属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昌潍地区行政公署,高密县属昌潍地区。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高密县属潍坊市。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