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吴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逄伯陵,周以封太公于营丘。”
【附加】
周武王封辅佐自己灭商有功的姜太公于齐,建都于此。太公系武王灭商之功臣和大恩人,自然封之于最繁荣昌盛的之地,太公既被封于此,足见其营丘地在当时富庶与繁荣。然而,当时东有莱国袭扰,近有纪国威胁,营丘地不安定,而姜太公精心治齐“通商工业,便渔盐之利”(《史记》语),使齐很快昌盛,富强起事,修建了当时颇具规模的营丘城。城类燕京制度,分内外两城。
【沿革】
今昌乐地古为少昊时爽鸠氏、虞夏季则、商逢公伯陵的辖地。西周 武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南25公里处(今营丘镇古城村)。历六世,至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周历王十九年(前860年)齐哀公的舅父(名山)率营丘人袭薄姑,杀胡公,自立后国君,称献公,把国都迁至临淄。
春秋 营丘改称缘陵,为齐地。僖王四年(前678年)至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缘陵曾为杞国国都,后杞迁都安丘县淳于。战国,缘陵属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乐毅伐齐,缘陵陷于燕。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齐将田单,袭退燕军,缘陵复归于齐。秦朝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5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从此缘陵改称营陵。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治营陵。北海郡辖26县,在今昌乐县境内的有营陵、剧(今城西北7里,大、小丹河交汇处,又名剧南城)、剧魁(今城西北)等。王莽天凤元年(14年),改营陵为北海亭。东汉更始元年(23年)秋九月,汉兵诛王莽,北海郡恢复旧称。光武帝二十八年(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朱虚等培城(县)。
三国,昌乐县境属魏青州北海郡。《魏志》载:“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北海国除,改称北海郡;魏太和六年(232年),改郡为国;青龙元年(233年),改国为郡,又营陵县地。”北海郡治所从剧迁回营陵。魏朝末年,郡所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处),营陵及剧仍属北海郡。
晋朝,初属城阳郡。太康中,营陵、剧划归徐州东莞郡。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营陵、剧等11县划为高密国,复归青州。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秋八月,石虎陷青州,剧、营陵两县属后赵。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青州,邑属南燕。
南北朝,刘宋时期,营陵属高密郡,剧属北海郡。北魏,剧属青州北海郡,营陵属胶州平昌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北海郡为高阳郡;天保八年(557年),剧县省废,辖地归都昌县。承光元年(577年),北周兴师灭齐,营陵属北周。
隋朝初,改高阳郡为北海郡。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将魏晋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营陵县归密州管辖。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潍州,辖县营陵改称营丘。大业三年(607年),废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营丘县属之。大业八年(612年),省营丘县人北海县。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复为营丘县;同年,再置潍州,辖北海、营丘等17县。武德六年(623年),留北海、营丘、下密3县,余14县废。武德八年(625年),潍州废,省营丘、下密入北海,为北海县。贞观十年(636年),设河南道(属监察性质,“安史之乱”后,演变为行政机构),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五代相沿。
宋朝 属京东东路潍州。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嘉庆版《昌乐县志总纪》载:“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以北海县为北海军,始置昌乐县为属邑。乾德三年(965年),升北海军为潍州,改昌乐县为安仁县。寻复昌乐县。”
金,昌乐县属山东东路潍州。元朝,昌乐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潍州。元初,潍州领北海、昌邑、昌乐3县及司侯司。至元三年(1337年),省昌乐县入北海县。明朝 洪武初,复置昌乐县。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中书省,置布政使司,昌乐县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沿明制,昌乐县属山东省青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昌乐县隶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淄清道,昌乐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昌乐县直隶于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昌乐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9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昌乐城。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昌乐县属鲁南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昌乐县属莱潍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员会成立;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临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鲁中区沂山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县政府进驻昌乐城。
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底,临东县撤销。9月,昌乐县民主政府在尧山区大桃花村宣告成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昌乐县民主政府改称昌乐县政府。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昌乐城。7月,昌潍专署在昌乐城成立,随后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乔官区梁家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13日,昌潍专署迁益都。7月15日,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迁回昌乐城。
新中国成立后,昌乐县隶属昌潍专署。“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7年3月13日,昌乐县属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昌潍地区行政公署,昌乐县属昌潍地区。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昌乐县属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