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夏朝时期,太昊 (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设济州于巨野,任城县隶属济州。金天德二年(1150年),巨野发生大洪水,遂把济州州治迁至任城。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因“济水南汇泗,北汇汶,州居其中”,地势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宁之义,更府名为“济宁”。任城县也由此改称济宁县。1983年8月30日,组建地专级济宁市时,济宁县改设为济宁市郊区。1993年12月,郊区更名为任城区。
【沿革】
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邿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巨野发生大洪水,遂把济州州治迁至任城。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因“济水南汇泗,北汇汶,州居其中”,地势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宁之义,更府名为“济宁”。任城县也由此改称济宁县。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济宁县(任城)属之。
明初为济宁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降济宁府为济宁州,废济宁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废济宁直隶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为直隶州,隶属兖州府,领金乡、嘉祥、鱼台三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旧制中府、州、厅为县,济宁州改为济宁县,属岱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改名济宁道,道尹驻济宁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兖济道,道尹驻济宁县。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济宁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七·七”事变后,济宁划属第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抗战胜利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1日,日本侵略军攻占济宁。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济宁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济宁县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设置鲁南行政区第二行署,后改为第四专署,济宁县为其所辖。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地方组织在这里建立过济宁县、济北县,在周边建立过兖济县、蜀山特别行政区等县级建制。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析济宁县城区及近部置济宁市(县级)。8月,将济宁县北部四个区划出,新建济北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鲁南行政区第四专署更名为尼山专区,辖济宁、济北等9县。同年9月,济宁县并入嘉祥县。
1950年5月撤销尼山专区,所辖区域分别划入滕县专区、临沂专区,济宁市、济北县等划属藤县专区。1951年2月,济北县改称济宁县。1953年7月藤县专区改为济宁专区。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67年3月成立“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17日,改为济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30日,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地级市,县级济宁市改设为济宁市市中区,济宁县改设为济宁市郊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2013年10月18日,撤销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设立新的济宁市任城区,以原市中区、任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任城区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