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前615年)邾国国君邾文公卜迁于峄,重建国都于峄[yì]山之阳。至穆公时(前480年前后)改”邾”为“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驺县”。至唐初时,“驺”写为“邹”,以城南邹峄山为名。邹峄山又名“峄山”、“邹山”、“东山”,据说是“鲁穆公改驺山从邑,故谓邹山。《孟子 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
在我国古籍文献中,邾多作邹或驺,邾驺二字古音相同,“邾”和“邹”通用。据《今县释名》:“秦置,故邾国,曹姓,颛顼之后,赵岐曰,鲁缪公改邾曰驺,六书故,邾邹同声,春秋时邾用夷,故谓之邾娄,合邹邾之音为邹,故邾改名邹也。“
【沿革】
夏代,属徐州;殷商时,属奄国。周克商灭奄,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后为子爵。鲁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被楚所灭。秦统一中国后始设驺县,隶属薛郡。西汉高后元年(187年)改属豫州鲁国。新莽时期一度废驺县设驺亭,后不久恢复。
三国时,驺县属魏。此后,“驺”又写作“邹”。历经魏、晋、刘宋、元魏各朝,仍置驺县,属鲁郡。在此期间,今境内西南部先后属橐县、高平侯国和高平县,西北部先后属南平县、黾平、南平阳侯国、平阳县和南平阳县。
北魏时曾废卞县(今泗水县),亦并入驺县,后又析出。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高平县,先后将近驺县之地并入。隋大业二年(606年)驺县属徐州鲁郡。唐初改“驺”县为“邹”县,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兖州为泰宁军,宋设京东西路袭庆府皆辖鲁郡,邹县隶属不变。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元丰六年(1083年)曾将邹县设置为镇,属仙源县(今曲阜市),元丰七年(1084年)复设邹县。
金代,邹县属山东西路(原京东西路)滕州。元代,邹县属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滕州。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年)属济宁府兖州。明初属济宁路兖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清末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属兖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兖州府后,邹县属岱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岱南道改名为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兖济道,邹县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邹县直属于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邹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抗战胜利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6日,日本侵略军攻占邹县。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邹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邹县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同年8月在邹西建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12月,邹东地区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后,改属于鲁南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领导。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建鲁中南行署后,邹县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翌年7月,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更名为尼山专区。
1950年5月撤销尼山专区,所辖区域分别划入滕县专区、临沂专区,邹县划属藤县专区。1953年7月藤县专区改为济宁专区,1967年3月成立“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17日,改为济宁地区行政公署,邹县一直随属。1983年8月30日,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地级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1992年10月4日,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县级),由济宁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