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金泰和八年(1208年),将汶阳县更名汶上县,因地处汶水之滨而得名。 其实汶上在汶水下游,主要是因为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们也不说下,把在汶水下游,理解成“汶水在上”,因此就出现了汶上之名。
【沿革】
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鲁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刘宋改称平陆县,后改称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三月,平陆县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金贞元元年(1153年)中都县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
元朝时,汶上县属东平路东平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兖州府,汶上县属兖州府东平州。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起,兖州府不再领州,只领滋阳、曲阜、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十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改为道、县制。汶上县属岱南道(次年改为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兖济道,汶上县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汶上县直属于山东省。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汶上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七·七“事变后,泗水县划属第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抗战胜利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6日,日本侵略军攻占汶上县。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汶上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汶上县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即中共山东分局第2区党委)在馆陶县成立,共领导7个地委,汶上县东部属六地委,汶上县西部属七地委。12月,成立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汶上县属泰西行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成立冀鲁豫区第二十三专署,汶上县属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汶上县属冀鲁豫区第二专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汶上县划属第七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汶上县属泰安专区。1953年7月2日,湖西、滕县两专区合并,改称济宁专区,汶上县由泰安专区划入济宁专区。1967年2月5日,济宁专署被地区造反组织夺权,成立了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济宁地区行政公署,汶上县属济宁地区。1983年8月30日,济宁撤地设市,汶上县隶属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