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网站首页 >> 中国地名 >> 浙江省 >> 文章内容

浙江省


[日期:2014-09-0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089次

【由来】
       浙江省名称的由来,是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浙江省境内的钱塘江及其上游的富春江、桐江和新安江曲折形如“之”字,因此古称“之江”和“折江”。亦称“渐江”、“曲江”。

       唐属江南东道,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12月,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沿革】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直至新石器时代,先后出现上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等。

       春秋时期,越国在浙江一带兴起。此时,位于北边的吴国也迅速发展,并且比越国强盛的更快,吴国在消灭了江北的邗国(今苏北扬州)、淮夷等国后,与两浙的冲突激增。在越国和吴国长期的交往中,并且由于越国最终吞灭吴国,并统治达167年之久,越和吴的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秦国灭楚国以后,旋即进入两浙,“降越君,置会稽郡”,两浙成为秦会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吴、越两国故都吴县(今苏州)。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国淮北贵族项羽在苏州袭杀秦会稽郡太守,率领8000江东子弟起兵。刘邦建立汉朝后,两浙仍置会稽郡。浙江东南部的东瓯国在吴王刘濞叛乱以后被闽越国灭亡,后来也属会稽郡管辖。 这一时期两浙属于秦帝国和汉帝国的边陲地区,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太湖流域和宁绍地区与岭南等地一样,是罪犯流放之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治所迁往山阴(今绍兴),苏州成为新设的吴郡治所。东汉末年,浙江曾为军阀王朗和严白虎所据,后来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逐步统一长江下游地区。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赤壁大胜南侵的曹操数十万汉军。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229年)吴国正式脱离魏国独立,浙江向为孙氏吴国领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浙江在吴降晋后转归晋国统治。东晋建武二年(318年),由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晋皇室南下至前吴国故都南京,始称东晋,此后在一系列宫廷政变后,政权经历宋、齐、梁、陈之变迁。此后大量中原汉人贵族和士大夫南迁,也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这一时期浙江属于“扬州”。吴兴郡(今湖州)、临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温州)等新的行政区划也是那时建立的。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将太湖流域和洛阳连接起来。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军进入江南,从此浙江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12月,设立浙江西道节度使(驻地今苏南镇江)和浙江东道节度使(驻地绍兴),大体延续了秦汉会稽郡的范围。

       唐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的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唐朝腐朽的统治。军阀董昌在镇压黄巢的过程中恢复了吴越的独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董昌的部将临安人钱镠在杭州建立了吴越国,在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纷争的百年动荡中,吴越国保持了东南的稳定和繁荣。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国大军压境,吴越国君臣在经过商议后为保全两浙民生,将土地献给宋王朝。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两浙路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当北宋灭亡以后,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会杭州,当时称做“临安”。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即南宋德祐二年),蒙古军队攻占杭州,结束了杭州作为首都的年代。元朝将原来的两浙路与南京等地合并,设立江浙行中书省,首府仍在杭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明朝军队攻入两浙,吞并浙西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占领两浙全部,设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随后为将首都应天府(今南京)和他的老家凤阳拼凑成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将传统上一直由浙属的苏州、松江等地划予南直隶,致使自马桥文化和越国时期以来,一直统一在一个行政区中的太湖流域被人为的分属两地,并被因陋就简的沿至今日。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清兵入浙。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温州地区外全省各地都受严重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导致大批江浙人士进入上海的外国租借避难,对上海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浙江省参与东南互保,免受战争侵扰。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时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汤寿潜被推举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独立。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会仍定于杭县(原称钱塘)。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巡按使公署按照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道官制》,将全省划为钱塘道、会稽道、金华道、瓯海道4道。

       民国五年(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独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吕公望为浙江都督兼省长,倡导“浙人治浙”,加入反袁护国运动。但由于局势动荡,吕公望无力掌控浙江政局。民国六年(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杨善德带兵来杭任浙江督军,齐耀珊任浙江省长。 杨善德去世后,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军。杨卢2人均属皖系军阀。因当时的江苏省为直系军阀统治,所以浙江督军节制同属皖系的上海地区。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江西和福建进攻皖系的卢永祥。10月战争结束后直系获胜,驱逐卢永祥。浙江进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督军为孙传芳,直至北伐战争结束。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底,北伐军占领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废除道制,各县均直属浙江省。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第三战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下旬,浙江境内成立杭州湾北岸守备区和浙东守备区。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区全面失守。为阻缓日军行动,国民政府对浙江实行焦土政策,炸毁钱塘江大桥,形成中日隔钱塘江对峙的浙江正面战场。民国三十年(1941年)浙江沦陷后,被编入汪伪政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4日,浙江光复。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共4个兵团10个军分兵数路进入浙江作战。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大量人员随中华民国国军撤退台湾,省政府因之撤销。随后解放军陆续接管舟山群岛。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