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此置明州。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也称四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明”,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附加】
宁波简称甬。“甬”之名,周朝已有。一说,“甬”从甬江得名,甬江又以发源于甬山得名。甬山在鄞县、奉化市交界处上。甬是个象形字,当作大钟解。因山峦很象一只覆置的大钟形状,故名。另一说,甬为涌的意思,指此处水源丰富,象泉汛一般,故名。
【沿革】
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gōu] 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 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吴越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翌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庆元府改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方国珍投降朱元璋,朱元璋避“元”字讳,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当时所有含“元”字的路府级别的行政单位均避讳改名或降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清沿袭明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出鄞县县城及城郊六七里地设立宁波市。宁波市直属于省,鄞县也属省辖,互不管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撤销宁波市建制,复归属于鄞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同时设立浙江省第二专区,同年11月,第二专区改称宁波专区,宁波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68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为地级宁波市。
[参看“宁波市鄞州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