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神龙二年(706年),析台州宁海、越州鄮[mào]县地置象山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
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云:“县有一山,其势壮负,雄压海垠,前后瞻望,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
【沿革】
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晋时分属宁海、鄞县。隋代为句章、临海两县地。
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神龙元年(705年),监察御史崔皎奏请朝廷析台州宁海、越州鄮县地置象山县。翌年,象山县立,治彭姥村,属台州;广德二年(764年),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象山降为下县,不设令、尉,以主簿为治。至庆历初,复置令。宋景德三年(1006年),象山县由5乡并为3乡。宋治平元年(1064年),县令林旦主筑土城,环以河,穿二门,东曰登瀛,西曰登台。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翌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府治设在鄞县(宁波市区),象山县属庆元府。宋嘉定二年(1209年),置东门寨(在今东门岛),拨水军60名戍守。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庆元府置宣慰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庆元路总管府,象山为其辖县。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陷庆元,象山亦被占领。
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避“元”字讳,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当时所有含“元”字的路府级别的行政单位均避讳改名或降格)。治鄞县(宁波市),领鄞县、象山、慈溪、定海四县和奉化、昌国(舟山市定海区)二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意为海定则波宁。
清沿袭明制,象山仍属宁波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11月,太平军张德胜部攻陷象山,次年4月撤走。宣统元年(1909年),置南田抚民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10月21日,光复象山。
民国元年(1912年),废南田抚民厅,立南田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民国三年(1914年),设会稽道,南田、象山均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南田、象山等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浙江全省划为12个区,同年又划分为6个区,旋增加至7个特区,象山、南田先属第五区,后属第七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省政府将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象山、南田两县属第六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为适应战时需要,省政府将9个区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象山属第六区,南田属第七区。同年7月,撤南田县,所辖8岛与临海、宁海近三门湾地另置三门县,南田8岛属三门县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省政府将11个区调整为6个行政督察区,象山县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第二专区。同年11月,第二专区改名为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8岛从三门县划归象山县。1954年4月,象山改隶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1968年宁波专区改称宁波地区,象山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7月,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