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古文中“水泽所聚谓之都”,又因“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
【沿革】
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武都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始设武都郡,此地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
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南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六年(446年),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同年又置武(阶)郡,郡治地以“拾级而上”得名。武都镇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大统元年(535年)置武州,因远离天池大泽省“都”,以扬武为州名。大统十二年(546年)地属南秦州。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
隋大业八年(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唐代天宝四年(741年)武州属陇右道;元和十五年(820年)属吐蕃。唐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据《阶州志》云:“因旧城地处陡峻,由城门而上如升阶然。”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阶州为岐统之。前蜀乾德六年(924年)阶州为前蜀管辖。后晋天福七年(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阶州由后蜀管辖。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降州为县。洪武十年(1377)复为州。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同年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武都县。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同年12月从武都县内分出康县。12月15日,恢复宕昌县。1963年3月,武都县的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宕昌县。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更名为武都地区。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仍驻武都城关镇)。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