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网站首页 >> 中国地名 >> 山东省 >> 青岛市 >> 文章内容

青岛市市南区


[日期:2015-11-08]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946次

【由来】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成立青岛特别市,并设立市南区,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南部而得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青岛市划分为市南、台西、浮山3个区,1963年3月,撤销台西区,合并为市南区。

【沿革】
       西汉时期,今市南区属不其县辖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后,今市南区属长广县辖地。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起,市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鳌山卫,下辖浮山备御千户所、雄崖备御千户所。期间,部分内地(据传多是云南、贵州、山西)人迁移到胶州湾东畔定居。从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市南区范围就陆续建立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村、小泥洼村、小湛山村、大湛山村、田家村、大尧村、逍遥村、张家庄(后改名为亢家庄)、丁家庄、辛家庄。明万历六年(1578年),即墨获准在县境内开放青岛口(即市南区域内,天后宫前,栈桥东)。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青岛建置之始;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在下青岛村东畔建总兵府(俗称老衙门),筑军营、炮台,建栈桥码头,青岛口一带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将租界分为内界、外界,内界称青岛区,包括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个小区。其中青岛区大部位于今市南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宣统二年(1910年),将内界原9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区。

       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市南区位于青岛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胶澳,辟为商埠;根据《胶澳商埠章程》规定,定名为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其他各地均称乡。市南区域大部分在市街及台西镇范围内。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确定青岛为特别市;1933年10月,市内于大港、台东和台西各设办事处1个,分别称为市区第一、二、三区联合办事处;市南区域大部分归联合办事处管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青岛市调整市乡办事处,市区于东镇、西镇、海滨、浮山等各设1个建设办事处。市南区地域在西镇、海滨、浮山、小港诸办事处的管理范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通过警察局等机构强制设立保甲组织;至1945年4月,在市南、市北、东镇、西镇、四方等范围分别设总联保办事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等7个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4个市区分别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市南区作为行政区划由此开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市南区为青岛市辖7个区之一。1954年,青岛市撤销浮山区,将麦岛、浮元、浮西等3个乡合并,设立浮山办事处,划归市南区。1956年,浮山办事处所辖浮西、麦岛两乡划归崂山郊区。1963年撤销台西区合并为市南区。浮山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区,后又重新划入市南区。

       [参看“即墨市”词条]

【附加】
台西区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青岛市政府划分行政区划,撤销台西镇,成立第一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青岛市政府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撤销第一区,成立台西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占青岛特别市实行保甲制度,警察局管辖区为保甲行政区(原台西区分属市南区和市北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警察、保甲区划分离:以警察区划分为7区(原台西区分属市南区和市北区);以保甲区划分为12个区(台西区复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青岛市政府实行警保区划统一,台西区为统一区名。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台西区为青岛市辖7个区之一。1962年12月8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台西区的行政建制。1963年2月27日,台西区撤销,其所辖大部分划归市南区,小部分划归市北区。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台西区的行政建制。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