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辖区范围商、周时期属莱子国。莱子国后被齐国所灭,齐侯灭莱时,于今周格庄乡筑古城。秦时属齐郡。汉代于古城设邹卢县治。北魏于今牛溪埠乡建长广县城。隋文帝十六年(596年),又于邹卢故址置卢乡县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并入莱州昌阳县,后者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改名莱阳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莱阳县析出莱东县后,莱阳县(习称莱西县,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辖原莱阳县的第五、六、七、九、十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从莱阳县析出莱西南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莱西南行署改称莱西南县。1950年3月12日,莱阳县与莱西南县合并,称莱西。1961年10月5日,莱西与莱阳分治。1990年12月18日,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
【沿革】
夏、商之际,莱西地属莱夷。周朝建立时,属莱国。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莱国为齐所灭,莱西属齐即墨地。秦灭齐后,境内属秦国齐郡地。
西汉初,于古城置邹卢县治,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胶东国。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撤邹卢县,属挺县,隶属于东莱郡。永平二年(59年),属昌阳县,隶属于琅邪[yá]国。建初元年(76年)改隶属于北海国。晋初撤昌阳县,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置长广郡,治不其,领长广、挺等县。莱西地属长广郡挺县地,隶属于青州。
西晋元康八年(298年)至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复置昌阳县,本境属之。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于长清山阳,即今沽河街道长清村东。北齐,迁长广县治于胶东城,今境内西部仍属长广县,东部属昌阳县。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于西汉邹卢故城置卢乡县,并废挺城并入。属东莱郡之卢乡县地,隶属于青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撤卢乡县,并入昌阳县,属莱州,隶属于河南道。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
宋朝,为莱州莱阳县,隶属于京东东路。金朝,为莱州莱阳县,隶属于山东东路。元朝,莱阳县初属益都路,后属淄莱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淄莱路为般阳路,莱阳属之。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于莱阳,总制东方事,并于境内桃花寨村设巡检。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升莱州为府,统二州、八县,莱阳属之。洪武九年(1376年),升登州为府,莱阳属之。清朝,为登州府莱阳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清顺治元年(1735年)由莱阳县析出行村、林寺、嵩山三乡划入海阳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丞移驻于姜山村,管理县西南部事务,俗称“二衙”。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废府设道,莱阳县隶属于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东海道,莱阳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莱阳县直属于山东省政府。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山东省国民政府将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为17个),莱阳县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七·七”事变以后,莱阳县改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山东国民政府垮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日,侵占莱阳县城。5月,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和济南、烟台两市,莱阳县属鲁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莱阳县属登州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莱阳县政府随同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14日,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境内北山口村成立,隶属于胶东行署。民国三十一年(1941年)2月14日,莱阳县析出莱东县后,莱阳县(习称莱西县)辖原莱阳县的第五、六、七、九、十区,隶属于南海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莱阳县析出莱西南行署,隶属于南海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莱阳县、莱东行署、莱西南行署均改隶属于西海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莱阳县复隶属于南海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莱西南行署改称莱西南县。
1950年3月12日,莱阳县与莱西南县合并,称莱西。6月1日,成立莱阳专区,莱西属之。1958年10月17日,莱西与莱阳合并称莱阳县。1961年10月5日,莱西与莱阳分治,均隶烟台专区。1967年2月27日,烟台专区改为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10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所辖未变。1983年10月1日,莱西县改隶青岛市。1990年12月18日,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