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黄岛区以黄岛岛名命名。黄岛,据《胶澳志》载,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
【沿革】
今黄岛区,古为莱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子,建都于计,时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介根。秦汉两朝属琅琊郡之黔陬县。三国时属魏国城阳郡之黔[zōu]县。西晋属高密国黔陬县。东晋属高密郡黔陬县。南朝宋孝武帝并北海省高密郡,改属北海郡黔陬县。
北朝后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3郡,时属高密郡之黔陬县。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置平昌郡于黔陬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平昌郡,以黔陬直隶胶州。开皇五年(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时属密州之黔陬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始属密州之胶西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销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将高密以东部置板桥镇(位于今市城区)。今黄岛区属密州高密县之板桥镇。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省板桥镇复属密州之胶西县。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复设胶州,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胶西县,其境由胶州直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始从胶州析出,划为胶澳商埠一起沦为德国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岛西部5村仍属胶州,为胶州之沾化乡。宣统三年(1911年)春,胶州变6乡制为13区制,沾化乡又改为朱仲区。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全国撤州改县,胶州直隶州改为胶县,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莱胶道,道尹驻胶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胶县直属于山东省政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胶县朱仲区改为胶县第5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0日,日军侵占青岛,青岛属日伪中央直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划归为青岛特别市胶州区,薛家岛为胶州区直属镇,黄岛归胶州区第5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再次从胶州区析出划归伪青岛特别市海西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黄岛、薛家岛、辛安全境解放。同时成立珠山县民主政府,亦即诸胶县民主政府。黄岛、薛家岛、辛安全部划属珠山县。11月,珠山县撤销归并胶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再次从胶县析出,划属新成立的胶南县,辖于滨北专员公署。
1950年5月,滨北专员公署撤销,胶南县辖于胶州专员公署。1956年7月,撤胶州专员公署,胶南改辖于昌潍专员公署。1958年10月,胶南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员公署。1967年3月13日,昌潍专员公署改称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1976年2月,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昌潍地区行政公署,胶南县属昌潍地区。同年10月,黄岛、薛家岛、辛安3处人民公社从胶南县划出,组建黄岛革命委员会,为县级建制。1979年1月,黄岛革命委员会从昌潍地区分出,归属青岛市,为青岛市黄岛区。2012年12月1日,撤销青岛市黄岛区 、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
【附加】
胶南市沿革:
春秋时期,境内有琅邪[yá]、安陵两城邑。战国初,越灭吴,于越王句践二十九年(前468年)徙都琅邪,今县域南部沿海一带属越,历224年。后越败于楚,地属楚。战国后期,县域全部属齐。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邪郡,并附郭置琅邪县,治所均在琅邪(今夏河城),县域属琅邪县。汉承秦制,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邪,隋复置琅邪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划胶县洋河以南9个区和青岛办事处的薛家岛区建立胶南县,属滨北专区。
1950年5月滨北专区撤销,藏马、胶南两县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同年7月胶州专区撤销,胶南县属昌潍专区。1958年10月胶南县改属青岛市,1961年4月复属昌潍专区,1978年1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1990年12月18日,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县级)。2012年12月1日,撤销县级胶南市,并入青岛市黄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