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中国城市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文章内容

南京市秦淮区


[日期:2015-01-17]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3463次

【由来】
       民国时称第三区,1955年改名秦淮区。秦淮区地处南京城东南,因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秦淮河,古称淮水,但它最早的名字叫“龙藏浦”,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

【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于长干里筑越城,为金陵建城之始,长干里是人口密集之地。当时秦淮区境属金陵邑,后秦代改称秣陵,六朝改称建业、建康。隋朝,并建康、秣陵等县入江宁县。今区境属江宁。唐代县名屡屡改名,区境隶属依旧。杨吴重置江宁县后,上元、江宁两县同城而治,区境亦在两县辖内,清代中叶,区境全入江宁县。

       民国时期经过几次调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实行区划,区境基本在三区、四区范围内。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原区划基础上建立人民政权。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重新划区,称新三区,区域以旧四区为基础,增加旧三区之大部分及十一区一部分。1955年改名今秦淮区。1966年8月,改称遵义区,1973年12月恢复秦淮区原名。

       2013年2月8日,撤销南京市秦淮区、白下区,设立新的南京市秦淮区,以原秦淮区、白下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秦淮区的行政区域。

【附加】
“白下”名称由来: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东晋在白石坡筑垒,后又筑城而得名“白下”。

       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南京(当时名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祯明末年(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而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626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这时的“白下”,不仅指白下县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县地域。贞观七年(633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白下区大中桥)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废。此时,“白下”之名系指整个南京地区而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开辟城市干道,将横贯白下区东西的中正街拓宽,沿用古名“白下“,改名为白下路。1955年8月,成立白下区,2013年2月撤销南京市白下区,并入秦淮区。

白下区沿革:

       唐、虞、夏、商属古扬州。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朝至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期,先属越国,后属楚国金陵邑。秦汉时期,属会稽郡、鄣郡、丹杨郡。

       汉末,孙权割据江东,于吴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以南京为都,称建业,属丹杨郡,今白下区隶属建业县。孙吴建造建业城,皇宫名太初宫,宫城南面正中的宣阳门,在今白下区淮海路。随着孙吴建都,今白下区日渐发展。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以秦淮河为界,水南为秣陵,水北设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晋愍帝名为司马业,为避帝讳,改建邺为建康,仍属丹杨郡,今白下区属建康。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政权以建康为都,在今大中桥以东建东府城,为当时丞相府所在地。此后,南朝宋、齐、梁、陈均于建康为都,建康成为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时期,东自通济门,西自三山街一带,交通发达,商旅云集,市面繁荣。大中桥临秦淮,跨青溪,扼水陆交通要冲,是粮饷物资的集散地。

       隋朝时,对南方采取抑制政策。《钟南淮北区域》卷一载:“至隋平江南,建康城邑宫阙,皆平垦为田。”对此,后人曾发出过“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六朝如梦鸟空啼”、“六代豪华春去也”一类的慨叹。隋代,今白下区先属蒋州江宁县,后蒋州改为丹阳郡,今白下区隶属丹阳郡江宁县。唐代,州、县名称变化频繁。南京地区先后属扬州、蒋州、润州、江宁郡、昇州。今白下区,先后隶属归化、金陵、安业、白下、江宁、上元各县。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王杨隆演天祐十二年(915年)建昇州城,天祐十四年(917年)分上元另置江宁县。自此上元、江宁两县以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秦淮河以北为上元、秦淮河以南为江宁。当时,今白下区属上元县管辖。扬吴、南唐先后以南京为都。吴天祐十一年(914年)起,扬吴、南唐不断拓宽、营建金陵城。南唐时金陵城的东墙就在今竺桥到大中桥一带。都城之内有宫城,宫城的南墙在东虹桥,北墙在小虹桥,宫城的东门在白下桥,南门在虹桥。宫城中有柔仪殿、澄心堂等建筑,在今娃娃桥、九条巷一带。扬吴、南唐时期,南京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今白下区成为“江南佳丽地,人间帝王州”。

       宋代,南京地区先后称昇州、江宁府、建康府,元代称建康路、集庆路、今白下区皆属上元县管辖。据1946年出版的《首都志》所载图籍,宋、元时期,上元县治在今白下去大中桥西。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占汴京,宋都南迁。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赵构以坐落在今白下区锦绣坊地区的江宁府衙为行宫,驻跸于此。

       明代,南京地区称应天府,今白下区仍属上元县管辖。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占南京。西吴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期,住在富户王倸帛府第,后迁入今白下区王府园地区的元御史台衙门,称吴王府,并营建了“白虎殿”等建筑。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征调民工,填燕雀湖,在今白下区和玄武区地域内营造紫禁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在南京定都。明初,除刑部以外,五府六部衙署都在今光华门内御道街两侧。大中桥、三山街、卢妃巷,都是工商业集中地区。当时,今白下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到空前规模。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都迁北京,南京改作“留都”,政治、经济等设施,仍具有相当规模。

       清代,南京地区复称江宁府,今白下区仍属上元县。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称天京。次年建天王府,南至今白下区科巷、利济巷地段。南王府在今建康路针巷口,北王府和燕王府在今白下路,翼王府在今大中桥附近,忠王府在今内桥府西街东侧。太平天国各王府府址前后多有变迁。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先名南京府,废上元、江宁县。民国2年又废南京府,南京地区称江宁县,今白下区属江宁县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后又改称南京市。自此白下区属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汪伪政权将南京划分四个区,今白下区地域属第一区。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今白下区地域恢复为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下区仍为第二区。1955年8月,改称白下区。2013年2月撤销南京市白下区,并入秦淮区。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相关评论